郦波教授为啥那么懂随州?据说与身世有关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4月17日,曾侯乙编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的生日。
(2025年5月,《炎帝文化与长江文明》系列高端访谈在湖北、北京等省市举行,新华社图)
今年5月23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人文始祖炎帝的诞辰。郦波说,自己与随州有诸多渊源。“我姓郦,这个姓起源于炎帝的女儿彤鱼氏。黄帝有四妃,第三妃就是彤鱼氏。彤鱼氏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挥,是发明弓箭的人。《周礼》记载,弓长职务就来自于挥。所以,‘张’姓源自彤鱼氏的长子。老二叫夷彭,是郦姓的祖先。”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很独特。在拼音文字体系中,西方人取名很随意。而中国人取名非常讲究,要算生辰八字、看五行。从5000年华夏文明史的角度看,我们基本上都是同宗同源。《百家姓》里,源自黄帝的姓有78个,源自炎帝的姓有141个。”郦波说,“那么,为什么炎帝在前,黄帝在后?除了时间先后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
郦波认为,炎帝的功劳,首先是“神农尝百草”。“茶,就是炎帝尝百草时发现的。‘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茶,到唐代才有‘茶’这个字。茶入口苦涩,但能生津止渴。‘津’,就是渡口,是到达彼岸的关键。茶具有强大的自净功能,就像人的自净能力一样。”
在尝百草的过程中,炎帝识别了五谷,并教百姓驯化、种植五谷。“通过考古发现,南方的稻作文明,并不晚于北方的旱作文明。比如,湖南道县玉蟾岩的稻谷驯化,经碳14测定,可追溯到12000年前。”
作为诗词研究专家,郦波说,很多诗人都与随州息息相关。“比如,王勃说‘慕宗悫之长风’,随州有条宗悫巷。宗悫说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化用这个典故,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李白在安陆居住,常去襄阳找孟浩然,来来往往都要经过随州。他在随州结识了知己、著名道士元丹丘。‘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说的就是元丹丘。元丹丘的老师紫阳真人,就在随州。李白非常看重与元丹丘、紫阳真人的结交。他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第一层是修道,第二是做侠客,第三才是写诗。”
“李白的粉丝刘长卿,世称‘刘随州’,后来到随州做刺史。他是中唐诗人,号称‘五言长城’,在随州留下了很多诗作。”郦波说,“还有温庭筠,在词史上是划时代的人物,是文人词的鼻祖。他最著名的诗是《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汉字全是名词堆叠起来意境全出。温庭筠曾前往随州任随县尉。”
郦波说,随州还是欧阳修的成长地。“欧阳修的父亲去世后,他投奔在随州做推官的叔父欧阳晔。我们熟悉的‘画荻教子’的故事,就发生在随州。”
“随州是隋文帝杨坚的龙兴之地。有人说,杨坚称帝后,因厌恶‘随’字有‘走’之意,将其改为‘隋’。其实,在古代,‘随’和‘隋’是异体字,写法通用。”郦波说。
(长江云新闻记者 周科屹 通讯员 冯家园 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