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的幸福|有“矿”的白云村如何因“绿”生金?
因为村里有煤矿,宜昌市远安县白云村曾创造过年税收2.38亿元的辉煌,但高光的背后却是生态破坏带来的困局。随着煤矿关停的钟声敲响,这个深山小村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用七年光阴,让千亩猕猴桃藤蔓爬满煤山,把“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淬炼成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五月的宜昌市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俨然一幅绿意葱茏的油画。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猕猴桃藤蔓上挂满毛茸茸的青色果实。微风吹过,片片绿叶荡漾起层层绿浪,煞是好看。
沿着羊肠小道,记者跟在白云村后备干部陈英的身后,一路小心翼翼地行走,终于抵达半山腰上的猕猴桃园。猕猴桃藤架下,记者看到种植能手周迅正拿着一把长剪刀,熟练地修剪猕猴桃枝叶,为后期猕猴桃丰产做准备。

“我们白云村转型绝对是成功的,你看,老百姓种一亩猕猴桃至少能挣一万多元,这个收入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从挖煤工到猕猴桃种植能手,周迅用7年时间见证了白云村绿色转型的发展之路。他告诉记者,如今的白云村是远近闻名的水果特色村,已有70多户村民靠种植猕猴桃致富。

白云村是一个有“矿”的山村,大山深处的煤矿,如同一座座“黑金”宝藏,一度为村民们带来了滚滚财富。鼎盛时期,村里有17家煤厂,年税收高达2.38亿元,有三四千外地人涌入白云村务工挣钱。白云村党支部书记王运红回忆说,当年白云村流传着一句话:“一人在矿,全家不饿”,靠着煤山,白云人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好日子。
然而,车水马龙的背后,是生态被破坏,致富的白云村人很快付出代价。“当时进村的道路都是黑的,小河水也是黑的,资源也面临枯竭,我感觉煤矿‘玩’不下去了。”王运红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2018年,随着煤价断崖式下跌,资源枯竭的警报与煤矿关停通知书同时抵达,昔日繁华热闹的白云村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村民们陷入了迷茫。
“矿山养了我们三十年,但土地还能再承受几个三十年?”王运红在村民大会上抛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痛定思痛,村民们讨论后得出一致的结论——山水资源是白云村的根,只有做好生态保护文章,才能让白云村的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面对困境,转型迫在眉睫。矿山关停后,堆积如山的煤矸石成了“拦路虎”。这些看似无用的废弃物,在村党支部书记王运红的运作下,变成了白云村转型后挣到的“第一桶金”。
王运红带领村民们收集煤矸石售卖,变废为宝,壮大集体经济。利用销售煤矸石挣得的资金,王运红开始领着村民们修复因开采煤矿而被破坏的土地。通过复垦复绿,曾经千疮百孔的矿山重新披上绿装。在寻找新的产业方向时,王运红将目光投向了猕猴桃,并前往四川苍溪考察带回了猕猴桃种苗。
然而,村民们对新产业充满疑虑,推广工作困难重重。王运红没有气馁,他选择自然地理条件最差、却最具示范效应的黄茶院片区,邀请专家技术指导,采取精细化管理,打造出50亩村集体猕猴桃产业示范园,用实际行动破除了村民们的观望情绪。

路德刚是第一批跟着王运红种猕猴桃的农户,他的果园从一亩地扩大到7亩地,年收入轻松过了9万元。他乐呵呵地说:“当时大家都想找出路,村里又有补助,我就想试试。”没想到的是,这一试,不仅改变了路德刚的生活,也为白云村的转型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第一年种一亩田补助500元,第二年补助800元,第三年增加到1000元……凭借“真金白银”式的鼓励,村民们种猕猴桃的积极性起来了,猕猴桃种植的技术难题却也接踵而至。村民们最初采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导致猕猴桃溃疡病爆发,许多猕猴桃树不得不被砍掉,村民们损失惨重。王运红四处奔走,邀请专家到村里来指导,他还组织了一个“快乐帮”互助小分队,引导村民交流技术、分享经验,共同应对病虫害、销售难题,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村民周迅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种植户之间还形成了比技术的风潮。

煤山变果园,也唤回了在远方漂泊的游子。记者在环山公路边,见到了返乡创业的能人路晓红,他精心打造高标准猕猴桃种植示范园,修建产业路,他的“千斤庵”猕猴桃采摘园是白云村的网红猕猴桃园。路晓红笑着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创业挣钱,安心幸福。

为了把猕猴桃产业做大做强,白云村成立了猕猴桃种植合作社,注册了堰云岭商标,连续5年举办白云村猕猴桃采摘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游玩,白云村的猕猴桃声名远扬。

端上绿色饭碗的白云村猕猴桃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亩发展到1200亩,年产值达千万元,成为远安县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远安县茅坪场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农业综合岗主任杨卫说,从资源依赖向绿色产业转型,白云村走出了一条矿区转型发展的成功之路。下一步,茅坪场镇将围绕白云村,通过一村一品建设为重点,以矿区生态修复为支撑,以大堰原始森林资源为依托,深入探索农旅发展新路径,奋力打造远安县矿区转型发展的示范标杆。

从挖煤到播绿,白云村用七个寒暑完成了一场生态突围,而对于白云村党支部书记王运红来说,他的“野心”不止于此。
▲ 白云村党支部书记王运红
站在山顶眺望,王运红的眼中闪烁着红色与绿色交织的光芒。“我们要让猕猴桃与森林‘对话’,让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共舞,把白云村打造成集观光、采摘、红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示范村。”
碧海白云生,青山画意浓。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路上,白云村还在书写新故事。
记 者 | 胡 玲
通讯员 | 杨光明 王 倩 谢金玉
编 辑 | 王 芳 王婧娴(实习生)
编 审 | 陈 青
监 制 | 肖 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