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十堰:生态胃袋“吞吐”垃圾成绿电 京堰协作“反哺”水源地新动能

云上十堰  2025-05-19 11:07:22
分享到: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正值世界地球日,记者来到柏林镇的十堰北控再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控再生”),目睹生活垃圾被重新定义,在烟火中实现了能量转化。燃烧中不仅生产“绿电”,焚烧剩下的炉渣里还可以回收铜、铁、铝等金属,以及可用于建筑行业的环保材料,实现资源循环、充分利用。

垃圾清运车将在十堰城区收集到的生活垃圾运输至此

生态胃袋的三重消化术:从城市垃圾到能量矩阵的蜕变之旅

在厂区的卸料大厅上,一辆辆垃圾清运车将在城区收集到的生活垃圾运输至此。闸门开启后,30米深的巨型垃圾贮仓如同一个巨大的“生态胃袋”,将满载而来的城市生活垃圾尽数“吞入”。

在中央集控室大屏上,垃圾发酵、焚烧、发电全流程数据实时跳动。“垃圾给料、焚烧、发电等生产环节都已实现自动化管理。”北控再生副总经理张新艳说道。

站在堆坑前,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垃圾池分有堆料、发酵、投料三个区域,“这些生活垃圾需要经过3天至7天的深度发酵,等到热值达到最佳状态时,才能进入能量转化环节。”张新艳介绍说,“新鲜垃圾发酵排出的渗滤液,先把其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去掉,再采用膜法深度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水可以达到再生回用水标准,可作为生产用水和绿化用水进行回用,每年大概可以节省自来水4000吨。”

十堰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中央控制室

在垃圾吊控制室,工作人员通过操作杆,抓斗精准开启工作,约6吨发酵过的垃圾被投入炉温1000多摄氏度的焚烧炉内。监控画面里,跃动的橘红色火焰,正将生活垃圾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绿色电能。

“我们这个发电项目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炉排炉工艺,相较于同等规模的传统工艺发电项目,单炉垃圾日处理量提升一倍以上,占地面积减少三分之一,垃圾燃烧也更加充分。”张新艳说。

“日均焚烧处理生活垃圾约600吨,年发电量超1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1.3万吨,发电量可满足约10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张新艳说。

“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的关键一环是做好环保。”行走在厂区,处处可见干净整洁的场景,即使垃圾贮仓旁也没有异味。北控再生配置了国际先进的烟气净化系统,垃圾贮存采用密闭式设计,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气体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废气排放完全达到国家标准。生产中产生的飞灰采用螯合剂螯合稳定固化处理。垃圾发酵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实现回收再利用。

此外,垃圾燃烧产生的灰渣也通过下游企业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真正实现“吃干榨尽”。

十堰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外景

水润京华的双向奔赴:从一渠清水到技术反哺的生态纽带

在北控再生的快速落地背后,京堰两地的深情厚谊化作看得见的制度保障。

2023年6月9日,北京北控环境投资有限公司和十堰市城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北控再生。2024年10月29日,十堰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2024年12月20日,随着锅炉和机组一次性点火成功,标志着十堰市城区的生活垃圾实现了100%焚烧发电,告别了“填埋时代”。

“从项目签约到投产,十堰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保姆式’服务的力度。”来自北京的项目前期手续负责人李鹏飞感慨道。为助力企业尽快落地,十堰市专门成立由城管执法委牵头的工作专班,实行“脱产式”服务,针对项目审批的“四证一评”(土地证、规划证、施工证、环评批复等)开启绿色审批通道。原本需要1年才能办结的复杂手续,在专班“每周例会+全程跟踪”的工作模式下,仅用半年时间便全部完成。更让企业暖心的是,项目投产后,专班依然保持高频次对接,通过定期走访、实时联络,持续为企业协调解决设备调试、物料运输等实际问题,让企业真正实现“轻装上阵”。

这份高效协同的背后,更蕴含着京堰两地因“水”结缘的深厚情谊。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十堰累计向北京输送清水超500亿立方米,滋养着千万首都市民。而北控再生的落地,正是北京以产业协作反哺水源地的生动注脚。“喝上丹江水,更要护好水源地。”李鹏飞表示,通过引入北京环保企业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既能助力十堰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又能以绿色产业发展增强当地“护水造血”能力,让“守护一库碧水”与“培育绿色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这座现代化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不仅是十堰的“生态屏障”,更成为京堰对口协作的“新地标”。它见证着从“输血”到“造血”的协作升级——当北京的一流技术扎根十堰土地,当十堰的护水使命与产业转型同频共振,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南水北调的两端徐徐展开。

记者 代琳源 

一审:宋楚玉

二审:黄勤

三审:刘青

责任编辑 黄静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