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丨科技赋能 荆楚瑰宝奏响古今交响
今天(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湖北各地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魅力。
在湖北省博物馆VR剧场《穿越青铜纪》里,游客们轻松穿越回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左手摸剑右手敲钟,和各种宝贝贴身飞行。刚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随州曾侯乙编钟成了博物馆里当之无愧的“顶流”。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 曾攀:这个VR是目前全国博物馆当中制作水平最高、很精良的一个VR,包括编钟的调音、越王勾践剑的铸造,让观众很近距离地看清编钟上面的纹饰。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负责人 罗乐:我们对整个剧场的灯光系统、视频系统、音响系统和舞台机械这几个部分进行了较大的提升,对演员的服饰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和改良。
五月以来,“文博热”持续升温,湖北多家博物馆通过展览、实践活动等多元形式,奉上文化大餐。“遇见随州·乐创空间”今天正式揭牌,打造了40多款随州文创产品,涵盖随州炎帝文化、编钟文化、银杏文化等元素;在孝感安陆,学生们走进博物馆“沉浸式研学”,青铜鼎、青花瓷碗、陶器等文物成为大家绘画创作的焦点;十堰市博物馆在广场考古发掘成果展,系统呈现了“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6年来的重大考古成就;荆州市博物馆以文物为原型,通过3D复刻技术,生产出礼盒、饼干曲奇、粽子等产品。
游客 黄冬菊:我看到了“郧县人”从被发现到深入研究的全过程,也了解到这些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意义。
孝感安陆市博物馆馆长 王宁:我们今年特别强调“对话感”,让孩子们的画笔赋予文物创意形象,通过AI技术让这些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也是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的纽带。在襄阳南漳,数百名游客在存有500多件展品的报信坡红色文化陈列馆,沉浸式体验传统村落的红色文化根脉。在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院开通“首义巴士”,邀请辛亥后裔、高校师生实地参观走访;武汉革命博物馆研发制作的数字人讲解员“红巷苗苗”首次亮相,多语言讲解和智能互动等功能深受观众的喜爱。
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 万玲:我们是从红巷苗苗、红巷青马、红巷爷爷老中青少四代,实现一个人带动一家人、一家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的这样一个社会影响力。
(长江云新闻记者 索一方 朱哲鋆 赵龙文 万力源 周科屹 张燃 陈赟 温少海 雷少军 易星 十堰台 南漳台 安陆融媒 通讯员 孙夏 罗俊 张欣琳 黄玉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