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十堰竹溪:口子县里的“桃花源”
十堰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交界,千年楚韵今犹在,一条街一台戏一座不夜城,文旅的创新带来小城的蝶变,一起走进竹溪探访桃花源的故事。
记者 尹晨:我现在是在鄂陕两地的交界处,关垭楚长城。大家看,我脚下的分界线,当我跨过它,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去年十一期间,自从景区开业以来,已经有超过40万名的陕西游客,就是通过我身后这道城门(关垭城门),来到了湖北参观。
陕西游客 敖艳:从陕西过来一路都是花海,交通也很便利,关垭这边还能看到芈月出关历史情景剧,感觉很不错。
300米夯土城墙重披战甲,箭楼擂鼓台再响金戈,这,是去年竹溪县系统保护遗址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它周围,一条长1.3公里的“黄金旅游带”悄然建成。从马背上的楚风巡游、到《芈月传》同款情景剧、再到汉服换装、露营基地,这里成了留住外省游客的“世外桃源”。
十堰竹溪县关垭古长城景区负责人 危勇:改造了38户,进行农庄住宿餐饮一条街的模式,延长了外省游客在这里的停留时间,从去年(开业)到现在,从重庆方向发来的(游客)已经超过10万人次了,整个在竹溪的(外省游客)已经超百万人次。
竹溪,中国版图上唯一以“武陵”命名的古县,因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而得名。全县构建起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美食消费于一体的全域康养旅游生态圈。今年春天,全县发布的3条赏花线路,根据游客需要设计成“轻旅行”和“慢生活”两种方式,串联起12乡镇16村落,唤醒万亩桃花、油菜花等花海盛景。而这,只是“桃花源”再造计划的第一步。
记者 尹晨:要打造一片桃花源,靠的可不仅仅是一片桃林,还有以农耕、渔猎、织锦等田园生活为主的生态图景。那么我面前所在的榨油工坊,就是这(夯土小镇)其中的一环。听,榨油工人们,正在以喊口号的方式来吸引游客的注意。
今年,有着二十多年榨油手艺的操世发,被请回了夯土小镇油磨坊。和他一样,20位非遗传承人、手作匠人纷纷“归巢”,干起了古法酿油、陶艺、漆艺等老手艺,人均年收入达四五万元。这座占地5000亩的景区内,65间民房化身民宿、农家乐、农产品的生产车间,以“景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年销售各类农产品200余万元。“桃源生活”正酝酿着增收密码。
十堰竹溪县夯土小镇销售经理 郭宁卫:打破村级行政区划限制,形成了一个连片的示范区,统一规划路、水、电、网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打造文旅康养田园综合体。
白天,武陵人的诗意田园生活,吸引着八方游客。夜晚,武陵不夜城剧场,又在打造“桃花诗会”魅力之城。作为湖北省九大稀有剧种之一的“山二黄”,在七个移步换景的沉浸式舞台间,演绎着千年回响。
记者 尹晨:我面前的这台魔镜,只要对着它拍一张照片,就能够立马生成一张属于你的山二黄的装扮。这项非遗的戏曲正在以交互式、沉浸式的方式,走近更多的大众。
十堰竹溪县武陵不夜城招商经理 杨胜辉:以夜游为核心激活夜间消费,联动(本县)两家4A级景区,还有十余家A级景区,形成生态圈,节假日酒店民宿农家乐入住率达到90%以上。
如今,通过“文旅+”模式,竹溪县正构建多元产业生态。将各类非遗融入街区、节会,实现文化变现,推动“田园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导游”的转变,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品茗、冬滑雪”的四季旅游产品。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67.41%、106.99%。
十堰竹溪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喻泉源:包装多条周末游、乡村游、研学游、自驾游精品旅游路线,加强全域旅游景点推动,形成重点项目带动、多元业态共生、全域流量共享的发展格局。
(长江云新闻记者 尹晨 朱哲鋆 陈赟 竹溪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