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评论·本周:未来的教育与教育的未来
长江云新闻 2025-05-18 19:24:45
本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展台,给我们呈现了什么是未来的教育——这是水下机器人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沉浸”到1500米深的南海作业现场;这是人工智能仿生鱼在水里肆意遨游,牛津大学院士打趣说他都分不清真假。难怪俄罗斯一位大学校长盛赞湖北的数字教育技术:“仿佛置身于22世纪!”作为70后、80后,我们表示很羡慕,我们小时候上学,见过最高科技的东西恐怕就是手动幻灯片了。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教育技术的迭代让人兴奋,而我觉得,在技术的加持下,教育所实现的效率与公平,更加让人惊艳。
比如,一位语文老师轻触屏幕,输入“背影”二字,三分钟后,一套完整的教学课件便自动生成,而在传统备课模式下至少得要三个小时,此谓效率。又比如,在武昌水果湖二小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远程智能屏与400公里外的恩施山区孩子同做科学实验,打破了地域的藩篱,此谓平等。还有,老年大学的老年人可以轻松模拟无人机驾驶;蓝领们可以在夜校掌握挣钱的技术……孔子在两千年前提出的“有教无类”,在当下成为可能。
当然,数字教育,重音还在“教育”二字,无论技术怎样狂飙突进,教育的未来,依然是充分激发人的主体性;教育的过程,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还是培养人、塑造人;教育的技术,不是“枪手”而是助手;教育的终极产品,不是“技术熟练工”,而是具备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完整的人。就像大会上,乌兹别克斯坦教育官员分享的:人工智能应成为“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但绝不能反客为主,取代师生间真实的思想互动。
我们相信,教育的未来,哪怕90%的进步来自技术,但总有10%,是人留下的痕迹。而恰恰这10%,让教育成为教育。
(长江云新闻记者 常江)
责任编辑 潘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