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万立方调蓄池!让咸宁城区主干道告别“看海”
咸宁市地处幕阜山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加上排涝设施标准低,导致内涝频发。随着汛期临近,咸宁正加速推进城区的排涝工程进度,即将让城区主干道在汛期告别“看海”。
眼下,位于咸宁城区杨下河片区的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建设者们抢抓晴好天气,正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咸宁杨下片区排涝通道及雨水调蓄工程技术总工程师 龙海涛:“目前大概有10台左右的施工挖机机械,工人大概有100人,正在加班加点地完成任务,确保在5月31日前,也就是汛期前完成(基础施工)。”
正在施工的是杨下河1号调蓄池,通过水利模型测算,该片区将建设总库容23万立方米的三个调蓄池。
咸宁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局现场项目管理人员 徐柠:“设计思路就是错峰,真正到了洪峰那一段,我们是通过三个调蓄池把洪峰的水控制住,汛期的水不是像洪水一样的,直接直泻到我们咸宁大道上去,而是通过我们的几个闸门控制下行流量,给了咸宁大道的雨水管道,包括我们的淦河一个泄洪的时间。”
杨下河发源自咸宁东郊的丘陵山区,是导致咸宁大道内涝的主要诱因。该区域地势呈东高西低的倾向,全长7.5公里的杨下河向西流,穿过城区,最终汇入咸宁母亲河——淦河。咸宁作为全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近年来,极端强降雨天气频发。加之咸宁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病”显现,城区内涝也越发严重。
咸宁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局局长 刘建华:“上游原来有几个水塘,常年清淤等等方面没有达到要求,下游我们城市化的建设包括箱涵设计建设、后期的维护管理,可能都是标准不高,行洪的通道断面不足,也是历史一个欠账的问题。”
去年底,总投资1.97亿元,新建雨水调蓄池、排涝渠道、配套排涝设备等3个子项工程正式施工。
此外,不远处的易涝点——浮山河片区同样繁忙。作为咸宁市重点民生工程,浮山片区排水防涝治理项目总投资2.4亿元,新建13.6万立方米调蓄池。通过雨水系统管网改造、管网病害修复等六大子项系统性治理,全面升级排水防涝能力。
咸宁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局局长 刘建华:“现在已经启动了杨下河、浮山河两个片区区域的防洪治理工程,目前这两个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确保在5月底和6月底,分别达到我们调蓄的功能和效,宗旨理念我们是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先华 阴志维 章珩
咸宁台 罗世喜 秦俊俊 张聪
通山台 伍文俊 王贤波 崇阳台 甘源
通讯员 蔡祖峰 敖琼 陈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