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山:“热血”的他们跑出健康“加速度”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总人口48万的小城,2024年献血量却突破8168u,采血覆盖5085人次,两项指标稳居咸宁市车组首位。这支仅有3人的采血车组团队,用方向盘丈量责任,用服务温暖人心,在“小县城”里跑出了无偿献血的“加速度”。
▲通山车组人员:赵新奇 董叶露 陈雯婷(由左至右)
“铁三角”扛起“最后一公里”
“凌晨6点发车,往返百公里山路”是通山车组司机赵新奇师傅的日常写照。作为团队中年龄最大的成员,他主动扛起偏远乡镇采血的重任。在通山县蜿蜒的山道上,他驾车穿过晨雾弥漫的山坳,绕过雨季塌方的险段,将采血车准时停靠在乡镇集市、村卫生室旁。“我们这儿路难走,没想到采血车比闹钟还准。”献血者感慨的背后,是团队“不让一人因路远而错过献血”的承诺。2024年,车组累计深入12个偏远乡镇,驱车里程超4000公里,用方向盘丈量责任,让“最后一公里”献血路畅通无阻。
从“陌生人”到“老朋友”的温度升级
“张叔,降压药记得按时吃”“李姐,女儿今年读大学了,您一个人在家,可要照顾好自己”……采血车内,团队的三人能叫出每位连续献血者的名字,甚至熟知他们的生活点滴,他们用“老友式服务”打破传统采血的“陌生壁垒”,为每位献血者建立包含健康数据、生活近况的“温情档案”。针对不同群体,车组推出推出“定制化服务”:为上班族开设“早间快速通道”,为中年献血者提供“全程陪同引导”,甚至为偏远乡村献血者提供“顺路接送”。一位连续6年献血的货车司机说:“每次来这儿,就像到朋友家串门一样温暖。”
笨功夫炼出真口碑
“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功夫下到实处。”车组负责人董叶露的日志里,记录着采血路上的点滴:9800余次预约电话、412次上门走访、37场乡镇科普活动......没有捷径可走,就用脚步填补缺口;没有人口红利,就用服务创造口碑。从晨光中启动的采血车,到深夜核对的采血记录,通山车组用“笨功夫”织密献血服务网,让“小众善举”变成“大众习惯”。
通山车组用实践证明,基层热血事业的“出圈”,不在人口多寡,而在初心坚守。他们用方向盘丈量责任,用档案记录温情,让每一份热血因信任而涌动,让每一次奉献都充满温度。这份“小县大采量”的答卷,不仅点亮了生命希望,更诠释了新时代公益人的担当。
记者:陈玲
通讯员:陈玲莉
一审:余惠
二审:陈玲
终审:汪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