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田埂上的“新农人”革命——看黄冈如何用10万人才密匙打开农业现代化之门
武穴油菜标准化种植基地
“有的人看到的农村是满眼荒凉,我看到的却是无限希望。”4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分组会上,市人大代表、“新农人”潘新星审议关于培育新时代“新农人”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情况报告时有感而发。
作为一名海归博士,他运用先进的育秧栽培模式,实现丘陵农田水稻种植的全程机械化。合作社提供全流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年加工稻谷5万吨,销售额达1.1亿元;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辐射带动村民增收,从“新农人”变成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兴农人”。
“新农人”潘新星察看秧苗长势
或躬身田间推广智慧农业,或扎根实验室攻关种苗繁育,或架起电商桥梁连接城乡市场……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鼓励引导有志之士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振兴乡村,“新农人”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农人”达103645人。
人大领题:调研破局,把脉“新农人”成长密码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市人大常委会将培育新时代“新农人”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列为2025年度重点监督议题,一场破解人才瓶颈的深度调研就此展开。
市人大农业农村委组建专题调研组,座谈听取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单位意见建议,深入浠水、武穴、黄梅等地走访2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智慧人大信息平台对28位相关市人大代表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我市新时代“新农人”培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难,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团风县罗霍洲大型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现场
“职业认同度有待提高,队伍规模和质量需要提升,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发展环境尚须优化。”调研直指问题核心。
“‘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必须用系统性思维破解他们的急难愁盼。”4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社教带队赴浠水调研,面对面听取“新农人”代表的意见建议。针对企业反映的融资难、人才留用难、技术转化难等具体诉求,调研组当场协调相关部门建立问题台账。张社教要求“政策支持必须落在田间地头”,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及时回应企业关切,精准施策、排忧解难,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浠水县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育秧工厂
这次专题调研不仅是一次“问题发现之旅”,更是一场“改革破题行动”。市政府回应调研报告时表示,将锚定打造大别山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大流通平台目标,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培育模式、健全发展支撑,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加快打造素质较高、本领过硬、示范带动力强,能够托起农业、发展农村、引领农民的“新农人”队伍。
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代表们的建议掷地有声。潘新星代表以自身经历为例,呼吁建立“全周期服务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新农人’创新创业特点探索建立‘新农人’信用贷款制度,建立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制度,增强人才对农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的发言引发共鸣——审议现场共收集关于基础设施、金融服务、职业认证等建议二十余条。
引育并举:打造“头雁矩阵”,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新农人”杨愉锐检修农机
退役军人杨愉锐拿出在部队站军姿、踢正步、握枪拍枪的劲头,学习开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成长为国家级“金牌农机手”。他创办的锐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覆盖武穴市15万亩农田,带动200余名农机手就业。
“新农人”李明攀
曾经的IT精英李明攀毅然辞掉高薪工作,来到妻子家乡黄梅,创办谦益农业(湖北)有限公司。公司采取“农业+互联网”经营模式,从种植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到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拓展,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带动超过700户农户致富。
团风县郧峰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负责人胡亚楠(右)
“90后”巾帼“新农人”胡亚楠,经过7年磨炼,从种田“小白”蜕变成能操作各种农机的行家里手,管理5000平方米育秧大棚和1700亩农田,年收入100多万元。
“雁归兴农”计划,让他们从城市回到了大别山乡。广开门路“引才”聚“合力”,近年来我市吸引3265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落地项目4471个,总投资达1083亿元。徐志新、袁勇刚等一批“新农人”典型,带动就业20万人次;柔性引才机制让5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扎根老区,推动9个农业新品种研发和27亿元科技成果转化。
团风县罗霍洲小麦收割装车作业
多管齐下“育才”提“能力”。全市构建“头雁+智囊+操盘手”三级培育体系,228名产业带头人通过国家级培训淬炼本领,76名特聘农技专家驻点服务,累计解决技术难题1800余项。创新“4321”培训模式建成省级田间学校50余家,近两年举办专题培训161期,带动3万余农户增收致富。
搭建平台“用才”激“活力”。聚焦农业全产业链建设36个创新平台,蕲艾、茶叶等9大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破解种苗繁育、新品研发等“卡脖子”难题。“i黄冈”惠农APP集成六大板块农技服务,累计解答技术咨询超万次,主推技术覆盖率突破95%。政企联动机制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千人进千企”等活动解决发展难题53个,助农增收7440万元。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产业筑基:延伸链条,点燃“三产融合”引擎
走进浠水县鑫垚生态农业公司的智能鸡舍,10万羽蛋鸡的喂养、温控、巡检均由机器人完成,数据实时上传云端。董事长安宁介绍:“这套系统让养殖效率大大提升,鸡蛋破损率下降。”
浠水蛋鸡养殖智能巡检机器人
浠水蛋鸡自动化分拣线
数字化转型案例遍布黄冈:湖北骏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借助云端管理系统,实现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手机监控虾塘动态,实现科学化、数据化养殖,现已辐射带动浠水万亩虾田应用该方式。黄梅县谦益农业(湖北)有限公司搭建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水稻生长全程。
“新农人”运用植保无人机轻松进行春管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报告中建议:“深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引导‘新农人’围绕农业特色产业链和主导产业寻找发展空间,为‘新农人’搭建干事创业广阔平台。”2024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9.2%,数字技术正重塑传统农业基因。
红安90后“新农人”吴昊在全省农机技能大赛中获奖
品牌化为产业注入新动能。“蕲春蕲艾”品牌价值超百亿元,成为黄冈中药材产业的“金名片”。在人大代表推动下,全市加快制定16类特色农产品行业标准,建立品质分级体系,推动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引导“新农人”更加紧密贴合产业链。
蕲艾种植基地
湖北小野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陈小野,依托“科研单位+企业+农户”模式,年育种5000万株,推广万亩良种种植,带动千余人就业,为大别山道地药材装上了“黄冈芯”,也为黄冈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补强“源头链”。
湖北小野生物科技公司育苗基地
湖北蓝千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聂星星的创业故事,是黄冈三产融合的缩影。她流转千亩土地发展种养结合,投资1.3万平方米的预制菜加工厂,承办东坡庙会等活动并通过抖音直播助力浠水农产品线上月销售近千万元。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建议:“鼓励‘新农人’发展‘农业+文旅’‘农业+电商’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与康养、文化、教育等产业跨界融合,为新农人创新创业拓展美好前景。”
三产融合模式,正在全市复制。蕲春县打造艾草康养旅游线路,游客可体验艾灸、制作艾香;浠水搭建蛋多多蛋鸡供应链平台,实现“买全国、卖全国”,年交易额突破15亿元。
政策护航:破解瓶颈,厚植“新农人”成长沃土
政策精准度,决定“新农人”扎根深度。我市以问题为导向,打出“组合拳”,全方位“呵护”新农人成长。
服务升级:从“跑断腿”到“一站式”——
在“乡野八妹”“胡子哥”的直播间,主播卖力吆喝下单;生产车间外,快递车辆忙着装车发货。黄梅县以智慧物流园为核心,15乡镇综合电商物流运营中心和318个村级物流快递服务网点为支撑,物流成本下降20%,越来越多“新农人”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黄梅县智慧物流园智能分拣线
浠水县则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供“拎包入住”服务:新农人签约即可获得现成厂房、灌溉设施和技术支持。
武穴市创建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湖北省武穴经济开发区火车站工业园电子信息园”,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金融活水:从“贷不到”到“放心贷”——
资金短缺曾是“新农人”最大痛点。我市通过政府增信、深化14项农村资源要素抵质押等手段,强化贷款贴息、产业奖补、担保减免等方面支持,缓解“新农人”融资困难。
2024年,黄冈创新推出“活禽贷”“地上种植物抵押贷款”等产品,全市累计发放“新农人”贷款9.7亿元。安宁创办的浠水县鑫垚禽业通过“活禽贷”获得1000万元融资,用于扩建智能鸡舍;潘刚志创办的湖北津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200万元“地上种植物抵押贷款”,解决了果园规模扩张的燃眉之急。
暖心留才:“候鸟”变“归雁”——
产业扶持、技能培训、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医疗保健……黄冈将新农人关心的“关键小事”列为政府“头等大事”。市区购房补贴6万元起步,131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提供数字化求职服务;大学生可申请2万元至5万元免息借款。
“新农人”、湖北萌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步升
暖心服务护航,人才才能安心扎根。近三年,20余名“新农人”当选省市“两代表一委员”,9人获评省级“最美农技员”,形成“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
如今,10万“新农人”正以创新之犁,深耕现代农业的希望田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