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捡到冰雹?北大拿玛瑙和你换!不是,你怎么不早说啊……

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  2025-05-17 16:24:26
分享到:

最近,全国多地频发

冰雹和大风天气

前几天

一场“鸭蛋大”的冰雹

让身在北京的小伙伴印象深刻

在众多关于“冰雹”的讨论中

有一则消息显得有些另类

那就是“冰雹换玛瑙”

发布这则消息的是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师生组建的

“冰雹课题小组”

收集了冰雹

真能兑换玛瑙吗?

为什么课题组

要收集大家手中的“冰雹”?

“冰雹”被收集后用来做什么?

一起来看~

01玛瑙和冰雹一样 

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几天爆火的“冰雹换玛瑙”推文

是北大物院“冰雹课题小组”

于去年5月10日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的

推文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目的、

“冰雹换玛瑙”的具体活动内容

以及冰雹收集步骤

和目前的冰雹样本研究成果等

根据项目团队介绍

在“冰雹换玛瑙”活动中

收集者一次需要收集外表、大小、数量

有一定要求的冰雹样本

合理保存并记录相关信息

联系课题组后

课题组会派人携便携式冷冻设备

以最快的速度上门取回样本

并送上精美的玛瑙纪念品一份

研究人员同活动参与者合照

为什么想到用玛瑙作为礼物?

因为课题组发现

有的玛瑙在切片后

会呈现一圈圈的纹路

而冰雹切开后也有着类似

一圈圈透明与不透明的交替

并且“每一颗玛瑙的切片

与自然界天然的冰雹一样

都是独一无二的”

赠予的玛瑙钥匙扣不仅是谢意

更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

能直观感受这些自然奇迹的关联

玛瑙纪念品

林翔羽是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也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研究生

及物理学院冰雹课题组成员

林翔羽说

“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具有尺度小

突发性强等特点

目前常规气象观测网

难以捕捉到冰雹事件的信息

收集冰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课题组无法提前预知和蹲守下雹

因此想到发动志愿者

来帮忙收集冰雹样本

在听到团队活动

受到网友广泛关注后

他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

也希望大家能优先保证自己的安全

02“志愿者并不是为了玛瑙 

才帮我们收集冰雹”

为何要收集冰雹?

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类似冰雹这种极端灾害天气的

频率与强度如何变化

还是一个未解难题

自2021年起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张庆红教授课题组

就发起了“冰雹换玛瑙”的长期活动

邀请公众通过收集冰雹

参与科学研究活动

冰雹内部交替出现的透明和不透明生长层

张庆红教授是林翔羽的导师

“当时大多数人研究冰雹

做的都是模拟统计

我们想更接地气一点

从实际出发

从冰雹样本出发

以实验室的分析手段去研究冰雹”

林翔羽介绍道

2016年开始

课题组在朋友圈

尝试发出收集冰雹的请求

为了保证研究价值

冰雹样本需全程冷冻

一般情况下,课题组成员们

会带着一个小型移动冰箱

全国各地到处上门取冰雹

林翔羽说

虽然用冰雹换玛瑙

是想要鼓励大家来参加这项活动

“但其实绝大多数志愿者

并不是为了玛瑙

才来帮我们收集冰雹样本”

林翔宇介绍

大部分参与活动的志愿者

是各地气象系统的同事们

并且很多志愿者参与了一次后

第二年还会主动帮忙收集冰雹

“新的科学发现离不开大家的帮助

我们再次恳请大家

参与我们的冰雹追踪计划

帮助我们收集冰雹”

03收集到的冰雹 

能用来干些啥?

针对收集到冰雹之后的研究

课题组会偏向于

关注冰雹事件的成因

一般会与气象局合作

申请气象观测资料和数据

来研究此次冰雹的形成过程

林翔宇介绍

课题组开展收集冰雹的科学项目

对冰雹进行研究

可以应用于未来天气和气候模式中的

微物理参数化方案

“我们可以更早地预测冰雹

对冰雹进行正确的评估

让民众有更多的时间

采取应急避险措施”

截至目前,张教授团队在9年内

已成功收集了

来自全国各地的冰雹样本

而“冰雹换玛瑙”的活动

也已得到了63位朋友的帮助

今年5月9日,课题组用征集到的冰雹

做出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发表

04收集冰雹 

总共分几步?

收集一次冰雹

全流程是什么?

戳图秒懂↓↓↓

“很多志愿者出于好心

会收集更好看或是更大的冰雹

但研究发现

大冰雹和小冰雹的增长行为

或是在云内的运动过程是有区别的

所以课题组希望能够尽量收集到

不同样本尺寸的冰雹”

林翔宇强调

气象学是和民生非常贴合的领域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造福于民众

减小冰雹造成的灾害”

为扎根实际的科学研究点赞!

也期待“冰雹研究小组”

能够收获更多硕果(冰雹)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