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咸宁赤壁:核雕匠人“刻”出万元艺术

云上赤壁  2025-05-17 14:22:50
分享到:

在湖北咸宁赤壁羊楼洞古街,“葛氏核雕工作室”的玻璃窗上,一枚雕刻着《核舟记》场景的桃核摆件在阳光下投下细碎光影。45岁的何伟强戴着放大镜,刀尖在桃核上轻盈游走,陆水河的波纹逐渐清晰——这个出身木雕世家的手艺人,用二十余年时光,在方寸桃核间雕琢出属于赤壁核雕的艺术天地。

世家启蒙:木屑堆里的艺术萌芽

上世纪80年代的赤壁老巷,何伟强的童年浸润在木雕作坊的木香中。父亲何道义雕刻的牡丹窗花、外公葛正晚创作的松鹤延年纹,是他最早的艺术启蒙。最让他着迷的,是长辈用桃核雕刻的辟邪小篮:不足三厘米的桃核上,五只蝙蝠环绕寿桃,篮柄处甚至可见竹篾纹理。七岁那年,他偷用废料雕刻的第一朵莲花虽显稚拙,却让父亲郑重地递来一套微型刻刀:“雕工易修,匠心难琢。”从此,他在长辈指导下学习握刀、勾勒线条,掌心渐渐磨出老茧,心中的艺术种子悄然发芽。

技艺突围:跨越千里的融合之路    

2007年,27岁的何伟强赴云南学习玉雕。在昆明工作室,他凌晨五点观察翡翠解理面,深夜练习镂空雕,手指老茧脱了三层,终能在和田玉上刻出细如发丝的纹路。这段经历让他领悟:“泥雕是加法,玉雕是减法,核雕则是在加减间找平衡。”    

2008年,云南文玩市场一颗雕刻凤凰的桃核让他震撼:3厘米长的桃核上,凤凰翎毛根根分明,眼瞳含光。他当即踏上核雕探索之路。回到赤壁,他尝试融合木雕与玉雕技法,却屡遭挫折——核雕对力度要求苛刻,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他从《核舟记》中汲取灵感,顺应核形创作,终于在第108颗桃核上完成《赤壁十景》:有凸面刻古战场烽火台,凹面雕泛舟渔翁,有相框里的羊楼洞街景,更有天然纹路化作江水的千岛湖,串联千年时空。    

拜师深造:放大镜下的匠心淬炼    

2010年,何伟强赴辽宁本溪拜师核雕大师徐广银。师傅要求他在放大镜下雕刻米粒大小的《心经》,初期手抖得难以成字。三个月魔鬼训练后,他能30分钟内刻完260字,瞳孔已能自动对焦微缩世界。师傅教导:“核雕是让灵感与材质对话。”他学会根据核纹设计题材:带筋络的核雕松树,扁平的核塑山水,更将玉雕立体感与木雕层次感融入核雕,独创“立体微雕法”。同年,他获得企业培训师资格,为传承技艺埋下伏笔。

传承创新:让古老技艺焕发生机    

2012年,何伟强在昆明开设“水木心核雕工作室”,首批收徒21人,倡导“先做人后学艺”,要求徒弟每日练习基本功三小时。2022年,他回归家乡湖北赤壁,更名“葛氏核雕工作室”,积极参与非遗活动。在“非遗进街区”现场,他展示《核舟记》核雕,指导小朋友雕刻,当看到8岁男孩刻出歪扭的小船时,他仿佛看见童年的自己。如今,工作室年均接待研学团队30余批次,培养12名独立匠人,3人作品入选省级展。    

他大胆创新,结合各种雕刻手法,打破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利用电动工具和固定雕刻手法结合,并将Ai设计创作技术引入,缩短复杂题材周期40%。《赤壁新貌》系列融合古战场与高铁站,陆水河以荧光材料填充,紫外灯下流光溢彩;“田园风光”系列刻画耕牛稻穗,让农民在桃核上看见乡土记忆。

荣誉与担当:核雕里的文化对话    

2023年,何伟强在咸宁工艺美术展中六件作品全部获奖,《夜游赤壁》以微雕重现苏轼赋中场景,传递赤壁文化底蕴。2024年,他的“田园风光”系列亮相乡村振兴展,获农业从业者点赞;武汉工程大学研学团体验核雕后,学生感慨“感受到传统魅力”。2025年,他的《破杆跃障》在全省民间工艺大赛中斩获优胜奖。2025年5月13日,咸宁市2025年市级乡村工匠评审暨省级乡村工匠名师推荐工作会上,在场评审的专家有16人,他全票通过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的推荐。

展望未来:让核雕成为流动的名片    

如今,何伟强的核雕最高售价2.8万元,但他更注重普及:推出“一元体验课”,与学校合作开发文创课。他计划创作“长江文明”系列,在十颗桃核上雕刻万里江景。“核雕很小,世界很大。”他说,“传统工艺要在时光里生长年轮,既留传统纹理,又绽时代光泽。”    

从木雕少年到核雕大师,何伟强用三十载证明:匠心是让古老技艺在创新中延续,在传承中新生。当他的刻刀落下最后一刀,桃核纹路里藏着的,不仅是技法的传承,更是对手工艺的坚守与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

通讯员:袁俊

一审:吕蓉

二审:李淑岚

三审:周姿

责任编辑 黄静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