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时代,如何兜起长期照护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
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约为1/5,总数5000万人左右。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此背景下,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家庭养护的压力、专业人才的短缺等困境,已经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亟待破解的难题。2024《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百姓课堂》第一讲,我们一起关注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
点击音频收听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口与养老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政协委员纷纷为此建言献策。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203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预期寿命延长意味着带病生存或将逐渐成为常态。而失能(失智)则是老年人带病生存的一种特殊状态。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张金英表示,失能失智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造成严重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还会在经济上和精力上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湖北之声《老年天地》记者采访失能老人
张金英注意到,目前,老年人对健康照护的需求逐渐迫切,但我国仍存在老年健康照护体系不健全、养老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尤其是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和养老问题,亟须着重考虑和应对。
在张金英看来,养老之困主要“困”在家庭照护压力大、医疗服务支撑不足、专业服务人才短缺、信息不对称、缺乏健康教育和预防干预等几个方面。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家庭成员需要承担较重的照护责任,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成本,但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剧了家庭成员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目前,养老院对于失能失智老人只能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且护理收费较高,家属难以承受。此外,大多数公立医院很难解决长期住院问题,无法满足失能失智老人医疗需求。
按照国际惯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以我国4000万失能老人为基数测算,护理人员需求约在1000万人,加上失智老人则需求更大。
实际上,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人员总体数量不足,尤其是基层人才严重缺乏。护理人才荒、人才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并存。不仅如此,由于失能失智老年人群及其家庭对照护资源和服务了解不足,他们难以有效获取所需的照护信息。因此,对于老年人及其照护者的健康教育,特别是关于失能预防,以及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分类管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亟待得到加强和普及。
俗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但是,在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以“421”为主的家庭结构下,家庭养老已难承其重;另一方面,老年慢性病高发、多病共存的情况难以避免。
如何兜起长期照护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已经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张金英就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建立多层次的照护服务体系。政府主导完善家庭、社会力量、政府共同参与的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即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全链条养老体系,按照老人健康状况,在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中实现顺畅转介,使资源合理分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满足不同程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需求。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更多护理人员、康复师和心理医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为失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的照护服务;鼓励大学或专科院校、培训机构开设养老照护、老年护理等专业,充实专业人才;加大对社区全科医生老年精神病学技能培训,提高诊断、治疗能力;加大养老院护理员护理技能培训;加大科普宣传,使家庭成员掌握基本护理技能。
三是建立信息平台。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信息平台,内容包括照护资源、政策法规、专家建议等,提高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准确性。
四是加强社会支持和宣传。加大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的宣传力度,增加社会对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百姓课堂》,由湖北省民政厅、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荣誉出品。
文稿、主持:李曼
编辑:孙曼莉
责任编辑:邹丹
编审:王俊 李俊芳 汪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