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 | 我国养老的三个阶段三种模式
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1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5.4%。再加上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老龄化问题加剧,养老课题不容回避。由湖北省民政厅与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联合推出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百姓课堂》第八期,跟大家介绍目前我国养老的三个阶段以及三种模式。
根据民政部颁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标准划分,养老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理老人阶段,预期13年,指日常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阶段。
第二阶段:介住老人阶段,预期6年,指日常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等设施帮助的老年阶段。
第三阶段:介护老人阶段,预期4年,指日常生活行为需要他人护理的老年阶段。
处于第一个阶段的老年朋友一般刚退休,年纪50到60岁,身体状况还不错,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比较自由,经济条件好的老年朋友可以选择抱团养老和旅行养老。
第二个阶段的老年朋友年纪大概是60到70之间,身体条件各方面要稍微差一点,这个时候的老人大多都不愿意折腾,喜欢待在熟悉的地方,安静享受生活。这个阶段生活还能自理,养老方式也有多种选择。
而第三阶段的老年朋友大多是80岁之上,有一部分人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了,需要子女或者保姆照顾。这种情况下,养老院养老或者社区和居家结合的养老方式是更为合适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就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都采用了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模式,形成了“9073”的格局。所谓“9073”就是指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所以目前的养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居家养老,二是社区养老,三是机构养老。
适合居家养老的人群一般是身心都比较健康、行动力尚且完好的老人,依托身边的子女、朋友、单位等对老人进行关怀和照顾。这种养老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家人可以直接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能够保持良好状态,并与家人有更多亲密和互动的时间,老人自身也可以保留较强的归属感和自尊心。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居家养老的模式,就是雇佣保姆或者护工。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减少家庭冲突,也能够让老人得到更专业的照顾,但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经济压力。
在无合适的人照料的情况下,老人选择社区养老也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方式。和居家养老不同的是,社区养老主要依托的是社区的资源,由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模式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家庭可以将老人放在这里进行日托或住宿,也可联系服务中心办理“家庭床位”提供上门护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会提供身体检查、饮食、娱乐活动等服务,费用由政府承担一部分,价格上也会比较亲民。
第三种就是入住养老机构。在养老机构养老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获得24小时全方位无死角的专业护理,完善且先进的医疗设施和各种丰富的娱乐社交活动能够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舒心,但在养老机构集体生活并不是那么自由,老人长时间与亲人缺乏联系也可能导致老人的心理出现问题。
总之,养老既是人生大事、家中要事,也是社会大事、国之大事,涉及亿万家庭幸福和百姓福祉。
近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养老服务政策,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提升福利制度覆盖面,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湖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78万,占总人口比重的23.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89万,占总人口比重的16.9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程度居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养老机构2013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32万个,养老床位50.9万张。
下一期,我们将从具体案例入手,带您了解我省在养老模式上的创新探索。
文稿、主持:李曼
编辑:孙曼莉
责任编辑:邹丹
编审:王俊 李俊芳 汪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