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 | “智慧养老”助力养老服务提档升级
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智慧养老虽已破题,但发展应用水平仍较低。如何降低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综合成本,完善居家、社区、医疗、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本期《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百姓课堂》我们来详细了解。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数智化技术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技术与老年人的友好互,不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利用好老年人的经验,使智慧科技和智慧养老相得益彰,帮助老年人更多地参与社会,尽可能地增强独立性,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更有价值。
智慧养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分别是:智慧助老、智慧孝老和智慧用老。
智慧助老,即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帮助老年人;
智慧孝老指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孝敬老年人;
智慧用老除了用信息技术支持老人为家人提供帮助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系统或平台实现代际知识转移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我国智慧养老行业已度过启蒙期和探索期,正处于成长期。省民政厅发布的2024年全省民政工作“八大重点”中,智慧养老占据大篇幅。“培育发展银发经济”“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推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开展老年助餐服务”“建设颐养集合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发展普惠养老服务”等举措,无一不是按照数字化、智能化的标准,来推进养老这一重要民生工程。
武汉市武昌区社会福利院办公室主任陈莎莎介绍“智慧养老”
武汉市武昌区社会福利院自2018年就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养老工作。前段时间,住在颐养楼自理楼层的陈奶奶房间报警,护理员第一时间到老人房间查看。原来是老人近期睡眠不好,晚饭后在房间走路消食没站稳,发生了跌倒。
以往老人在房间跌倒,护理人员可能无法及时发现老人的意外情况,响应老人的诉求,但现在毫米波雷达自动报警,工作人员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提示,前往房间查看情况。对于老人而言,极大的提升了老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于护理员而言,能够及时响应老人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左岭街道智苑社区是一个国有企业棚改还建小区。社区书记胡云介绍,社区实行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相结合志愿服务模式,社区现有居民2604户,其中独居老人845户,80岁以上高龄老人181人。社区发动成立银龄志愿服务队,为社区调解矛盾、邻里互助。同时,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得益于一键呼救器,智苑社区韩阿姨独居的安全感得到了提升。
“凌晨三点多钟,忽然疼醒了,当时就很害怕,首先想的可能是胰腺炎、腰椎间盘突出,后来实在没办法了,我这个腿也发软了,血压也好像也高了,我就按了这个。从这件事以后我胆子就大了一点,特别是安装了这个以后,总感觉有人在陪着。”
在黄梅,湖北康泰园长者公寓有限公司护理员何飞平定期会到黄梅镇城乡社区胡系苟老人家中,为老人量血压,洗衣服。
今年78岁的胡系苟老人患有帕金森综合症十多年,去年当地民政部门对老人家里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改造后,老人家中的无障碍通道、新配备的生命监测仪、门磁感应器SOS一键报警、家庭养老床位等智能仪器加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极大提高了老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今年,黄梅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通后,胡系苟老人通过手机申请了居家上门服务。
此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还可以实时监测老人活动轨迹,有效降低了高龄老年人的居家安全风险。湖北康泰园长者公寓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泉介绍: “它在家庭的一个大概的活动范围,我们的后台智能平台都是可以监测到的。这个系统是去年九月份建成的。目前辐射到黄梅镇13个社区,总共是家庭养老床位100户,每一户的服务对象基本上都是75周岁岁以上的失能老人。这个也是通过对老年人家庭环境的一个适老化改造,然后依托专业的照护机构,通过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一个服务需求,我们对其进行了一个居家养老服务。”
黄梅县已建成一个县级信息平台,基本实现对全县范围内养老床位全天候监测、养老上门服务签退以及满意度调查等情况的实时在线监控。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年人需求多元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传统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及未来的养老需求,智慧化养老必定是未来趋势。
一批批满足老年人生活辅助、照护、康复等需求的智慧产品,让人眼前一亮。一项项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为养老模式增添了新的元素,但智慧养老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难题。
比如不少地方给老年人配备了很多设施设备,刚开始老年人还愿意用,一到三个月后,这些设备设施的使用率就非常低,特别是需要频繁充电的设备。有的社区虽然装有智慧养老服务相关软件,但一些养老护理员并不会使用。
如何让智慧养老服务更“贴心”?业内专家认为,需要对智能技术、智慧产品的服务对象清晰“定位”、明确需求。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曾琦认为,低龄活力老年人可以较好地照顾自己,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公共设施、做好公共服务,能够解决这部分人居家养老的基本问题。对于失能失智老年人,要首先摸清他们的数量、分布情况和具体需求,才能为他们提供更适合、更优质的智慧养老服务。
而在技术层面,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研究室副主任郑志刚认为,智慧养老涉及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将技术“赋能”的“客户”区分为政府、开展智慧养老业务的企业、老年人及其家庭。
政府要利用技术做好数据和资源共享,开展智慧养老业务的企业要用信息化手段来改造流程,降低管理成本;对于老年人及其家庭,则要通过物联网采集数据,以数据分析智慧养老的应用场景,从而确定提供服务的类型,形成有针对性的养老解决方案。
文稿、主持:李曼
编辑:孙曼莉
责任编辑:邹丹
编审:王俊 李俊芳 汪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