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 | 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
近年来,我省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为目标,结合实际,不断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和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努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本期“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百姓课堂”,一起来了解我省部分市州的创新举措与做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嘉鱼县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6万,占常住人口比重约21%,呈现出加速老龄化趋势。根据前期调研,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返乡需求中,养老占比约14%。县城人口养老需求中,完善适老设施、提供送餐服务、提升养老服务排在前三。
嘉鱼县针对老年人关切的养老问题,将医养结合作为试点的小切口之一,大胆探索模式,强力推进试点,探索了公立医院办养老、养老机构设中心、医疗资源进镇村、社会资本办康养四种模式。我们通过一段报道来了解。
一大早,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养老服务驿站里就迎来了第一波前来看病的人。因为医生对每一位老人都很熟悉,很快就能根据他们的病情安排适当的治疗。
四邑村养老服务驿站是嘉鱼县探索依托村卫生室,将中西医资源嵌入养老服务,改造建设的一个融医养助餐、文娱、家政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养老服务驿站。驿站总面积1970平方米,设有医养服务、老年活动、幸福食堂三个区。在医养服务区,该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都建了一本健康档案。按照健康风险管控等级统一管理,用不同颜色标识,资料一目了然,老人来到这里就诊后,如果病情有变化,医生也会随时更新他们的健康档案,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治小病,防未病的中西医健康服务。针对一些有留观或是转诊需求的老人,驿站还可以提供24小时看护服务,为老人们的健康更好的提供保障。
在老年活动区有设备齐全的书画室、舞蹈室、棋牌室等老年设施,幸福食堂采取互助方式,为本村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同时,该村还探索建立了十户联户养老服务网格,配备家政服务员、志愿者网格员、邻里乡贤等养老护理员,就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潘家湾镇四邑村党支部书记周炳兰:“通过我们摸索之后,把医疗和食堂融在一起,我们全村的老人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的问题的,通过登记后就产生了高中低风险评估,再一个食堂的环境也改善了,还新增中医院的艾灸,以后我们还要探索一些新的路径,积攒新的经验。”
不仅服务本村村民,更可辐射周边村、社区的老年人,这便是村级养老服务驿站的独特魅力。2023年7月,嘉鱼县被列为全省加强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下一步,嘉鱼县将全覆盖推进公立医院办养老,加快推进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深度整合,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县、镇、中心村三级分级、分类医养结合布局。
接下来我们到荆州去看看。在沙市区胜利街道石闸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或坐在一起聊天或看书、练习书法,或锻炼身体,享受按摩理疗服务,大家各得其乐。来感受感受他们的晚年生活。
今年四月,石闸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营。服务中心共三层,设有休息室、用餐区、娱乐室、书画室,健身室,理疗室形成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服务为支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体系、体贴的服务。
沙市区颐正养老服务中心院长刘巧巧:“居民白天都可以在书画阅览室看书、写字、读书、看报,休息区也是我们的配餐区,老人可以在这里就餐,也可以在这里休息。”
今年,荆州积极争取分别在公安县、松滋市各新增一个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项目,共争取到省级资金1000万元,用于十个街道,乡镇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新建项目,全市街道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达26个。这些服务综合体的建设和开放,让老人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养老,安享晚年幸福。
荆州还对16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提档升级,松滋市八宝镇白水塘村的幸福食堂是农村互助照料中心的样板。村里的老年人可以在这里聚会、娱乐、学习、相互之间得到照顾。
为改善老年人生活品质,荆州持续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今年免费为2000户特困老年人家庭改造,满足老年人生活起居需求,方便家庭成员照料。
此次改造,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充分结合老人的居家环境和生活习惯,实施分类改造,量身定制,重点对卫生间、厨房、卧室等生活场所进行提升,同时对家具配置、家具细节进行适度调整和改造,着力改善老年人家庭居住条件,降低在家发生意外的风险,从而提高居家养老品质。
据了解,荆州市还将开展家庭养老床位示范工作,全面落实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用房建设标准。定期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护理水平和质量,托起幸福夕阳红。
最后我们再去黄冈看看。目前,黄冈市浠水县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20万,占户籍人口的20%,当地探索公建民营、开门办院等养老模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一起来了解。
在浠水县失能人员康养照护中心,74岁的张秀兰老人正在进行腰部理疗。张婆婆两年前由于轻度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去年底养护中心开始运营后就住了进来。
为打造15分钟便捷养老服务圈,浠水县引进民营养老机构,投资600万元将原来的县妇幼保健院改造成失能人员康养照护中心,设置312张床位,把全县失能人员集中到这里统一照顾,县妇幼保健院便民医院派专人长期入住康养照护中心,为老人们提供诊疗和康复保健服务。
浠水县妇幼保健院院长周济民:“建立健康档案,然后进行分级管理,再就是开展特色治疗,包括针灸、火罐、敷贴等。”
浠水县失能人员康养照护中心副院长谢继红:“我们护理员是24小时陪同老人同吃住在一起的,我们床前配了呼叫系统,30秒之内必须到岗。”
浠水县民政局社会救助中心主任宋灿:“通过公建民营的形式,既解决了我们政府的资金压力,又激发了市场主体把养老事业做好,做精、做强。”
让养老服务更多元,更便捷,浠水县还在探索社会福利院办院新思路。去年,当地筹资2000多万元对县福利院提升改造,打造集日常照护、幸福助餐、医养康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县级综合康养中心。同时,开门办院不仅照顾院内的老人,还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临时照护服务。接下来黄冈浠水还将搭建全方位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让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享。
近年来,黄冈市黄州区作为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创新提出“链式养老”服务模式,逐步构建全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需求,提升老年群众幸福指数。
陶店乡陶店村的张爹爹年过八旬,没有子女,生活不便。去年11月,黄州区民政局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公司,特地安排一名专业助老员上门为他提供服务。
家住禹王街道唐家渡村的唐爹爹,是一位独居老人。看到家中卫生间安了便椅、防滑垫、洗澡椅以及加装的床边扶手,他非常开心。
针对困难老年人,黄州区还制定了《黄州区困难老年人定期巡访关爱实施方案》,将满足条件的乡村和城区困难家庭老人纳入关爱巡访范围,由专人每月为困难老人,围绕健康、经济、安全、需求等方面定期开展关爱巡访。
聚焦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我省打造“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城市乡村均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助力养老服务从“有”到“优”,让“养老”变“享老”成为现实,大大提升了老年群众幸福指数。
文稿来源:武汉市民政局
文稿整理、主持:李曼
编辑:孙曼莉
责编:邹丹
编审:王俊 李俊芳 唐登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