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江水为证:从民族脊梁到时代浪尖,宜昌这八十年

孤烟暮蝉  2025-05-17 10:46:41
分享到:

长江水,东逝八十年。江水会带走沉船的碎片,会淹没旧屋的瓦当,会冲散硝烟与叹息,却带不走“机器比命重”的执念,带不走“血肉筑屏障”的勇毅,带不走“告别即新生”的豁达,更带不走“永远向前”的滚烫心跳。这八十年的江涛里,藏着宜昌这座城市留给我们这些华夏后人的答案——在这篇古老的热土上,总有些精神,是滚滚东逝的江水也冲不淡的。

1938年的长江,是一道生死线。武汉沦陷后,宜昌成了最后的希望。木船和驳船在日军轰炸的硝烟中逆流而上,船工们喊着号子,将堆积如山的机器设备拖向重庆。

一位民生公司的老水手在日记里写道:“机器比命重,沉了船也要绑在背上。”那些机床后来在防空洞里重新轰鸣——这场被称为“宜昌大转运”的撤退,保住了这座城市的根脉。

八十年后,同样的江面上,货轮穿梭如织,三峡船闸的钢铁巨臂缓缓开合。江水的涛声里,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搏交织,仿佛在问:一座城如何从绝境中重生?

1943年的石牌,没有天险,只有血肉筑起的屏障。日军十万兵力压境,农民赵青山用一杆猎枪伏击日军小队,临终前将缴获的军刀塞给山间游击队员;妇女队长周秀英带着乡亲们肩挑背扛,把弹药送上前线。三个小时的白刃战,刺刀与呐喊撕裂长空,少年兵的鲜血浸透岩石。

石牌保卫战

今天的石牌遗址,风穿过残存的战壕,发出低沉的呜咽。

这里的每一寸土,都埋着故事。

1993年,三峡的江岸线开始后退。老人们把祖屋的门板拆下,年轻人抱着黄桷树苗登上渡轮。移民医生黎祥源蹚着齐腰的江水转运病历,箱子里装着二十年的问诊记录;山东新家的课堂上,孩子写下作文:“老屋沉入江底时,水里泛起一串气泡,像在和我们告别。”

宜昌大转运

这不是悲歌,而是一部壮阔的史诗。政府给外迁移民备下的第一顿饭,灶台上炖着猪肉,柴火堆得老高;新城的广场上,屈原的雕像凝视长江,无人机在夜空写下“吾将上下而求索”。

曾经的宜昌,化工烟囱遮蔽江岸,空气里飘着刺鼻的气味。如今,134家沿江工厂或关停或搬迁,江豚重新在码头边探头。广汽的车间里,机械臂轻巧地组装汽车,移民的后代站在流水线旁,胸前的工牌印着家乡的旧地名。

磷矿山的废墟上,芦竹在风中摇曳。这些用磷石膏改良土壤种出的植物,每年吞下数万吨二氧化碳。一位实验室的工程师捧起黑磷样品说:“从前论吨卖的石头,现在一克能换五千块。”转型的阵痛化作新生的心跳——这座城市正把历史的伤疤,炼成未来的钥匙。

从宜昌身边流淌而过的江水从未停歇,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转身:从沉没的故乡到托举的巨坝,从战火中的脊梁到新时代的浪尖。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胜利春风掠过长江,为宜昌的江岸带去了新的活力。

在石牌抗战纪念馆前,或许会有不知道哪所学校的孩子,捧着野菊花,将花瓣轻轻放在锈迹斑斑的刺刀旁——八十多年前,它曾沾着少年兵的热血;八十多年后,它将与黑磷晶体并列,见证着一个民族的成长。

这是属于宜昌的纪念,更是属于全中国的回响。宜昌这八十多年,原是中国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注脚——它从“血肉筑屏障”的悲壮里来,向“科技铸新刃”的壮阔里去。

此刻,我们或许还能听见历史的私语:当年赵青山塞给游击队员的军刀,周秀英挑着弹药走过的山路,黎祥源蹚水转运的病历,都化作了今天码头上巡检的年轻身影。

实验室里熬夜的工程师,车间里印着旧地名的工牌。他们未必都读过抗战史,但“向前”的基因早已融入血脉——就像江水永远东去,就像船头永远刻着“逆水行舟”。

曾经的他们,用脊梁扛起民族的火种;现在的我们,将用创新驰骋时代的潮头。所有的纪念,最终都将化作一句话:

“向前,永远向前。”这是江水的答案,是宜昌的答案,更是一个民族穿越战火与岁月,永远滚烫的答案。


责任编辑 李东东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