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神农架 | 观鸟成“新宠” 山间精灵引客来
观鸟成“新宠” 山间精灵引客来
近年来,观鸟从小众爱好逐渐“破圈”,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五一”假期,就有近千名观鸟爱好者到神农架观鸟,“观鸟游”成了游客们探秘神农架的全新打开方式。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神农架,感受这场山野间的“鸟类盛宴”。
记者 黎波: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神农架林区红坪镇画廊谷,您听这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这就是神农架“五一”假期最动人的“自然交响曲”。
记者 黎波:陈老师,今天您要带我们哪观鸟?
神农架林区鸟导 陈光海:我今天带你们去的地方就是神农架林区红坪镇建立最早的一个观鸟基地,那里能拍到红腹锦鸡、红腹角雉,都是平时难看到的。
陈光海所说的观鸟点位于神农架林区红坪镇红河村的穿洞子山巅,经过40分钟的步行和乘车,终于来到目的地。一进观鸟点就发现,观鸟爱好者们早已架起了各类“长枪短炮”,等待今天的主角“红腹角雉”出现。
神农架林区鸟导 陈光海:4月份到5月中旬是红腹角雉的求偶期,拍鸟的很多,就我介绍到这拍鸟的就有400多人。
刚刚坐定就听到咔嚓咔嚓的快门声此起彼伏,只见雄性红腹角雉化身优雅的舞者。它昂首挺胸,头顶的肉角如珊瑚般耸立,随着步伐有节奏地抖动来吸引雌鸟。
西藏观鸟游客 金宏绘:神农架这边我是第二次来了,这边的环境、植被保护得非常好,有机会我还会第三次第四次来。
除了在固定观鸟点观鸟,今年,神农架林区红坪镇还打造了两条野外游研学“拍鸟”路线,让孩子们从“看鸟”升级为“懂鸟”!
研学学生:陈爷爷,它吃什么呀?
神农架林区鸟导 陈光海:它在树林子里找虫子吃,找虫子吃。
十堰研学学生 李泽轩:我今天看到了好多的鸟儿,有课本上没有的,还有课本上有的,我都看到了。我今天好高兴,以后一定要好好保护鸟。
神农架观鸟热不仅带来人流,也为村里带来了“财流”。从预约情况统计,从四月初到五月底,预计每天自驾来村里拍鸟的观鸟爱好者约40人,同比增长40%。同时,也带动了村里的民宿、餐饮和农副产品销售。
神农架林区红河村村民 卢宝坤:我们家一共有十几个房间,从4月初到5月中旬订单都是满的,观鸟100元,吃住各100元,每接待一名客人每天挣300元,还能卖点土特产,这个观鸟季预计能赚5万块钱。
截止目前,神农架已建成10条观鸟线路和10个观鸟研学科普基地。据了解,神农架鸟类多达462种,约占湖北省总鸟种数的80%。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共有9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为14种,二级保护鸟类为84种。
大山“守望者” 倾心护青绿
神农架拥有林地461万亩,2300多名护林员人均护林2000亩。他们用脚步丈量青山,守护“华中屋脊”一抹绿色。接下来,我们将跟随神农架林区徐家庄林场护林员一起去远程巡护。
徐家庄林场是神农架七大林场之一,管护面积37.7万亩,下设7个护林站,有30多名护林员。今天巡护路线从长坊护林站至龙潭崖屋,全程40多公里。上午9点,王必辉和队员开始准备巡护所要的物资。
神农架林区徐家庄林场生态护林员 王必辉:这是帐篷,双人帐篷。这个是气垫,睡垫,睡垫两个。这是睡袋。这是急救包。
经过40分钟的准备,巡护队员便开始乘车往目的地出发。汽车沿蜿蜒山路前行,路两边树木已经返青,长出嫩绿新叶。
神农架林区徐家庄林场生态护林员 王必辉:我们今天开展远程巡护,我们站最远的一条线,大概行程需要两天。
车辆行至龙潭崖山脚便进入无人区,上山的道路也是便道,路越来越窄。砂石路,凹凸不平,没防护栏,路边就是峡谷深涧。上午11点,巡护队抵达补给点八里坪驿站。王必辉告诉记者,车辆只能行驶到八里坪驿站,剩下的巡护路线只能靠人在深山密林中蹚路了。路过一条小溪,巡护队停了下来。原来,上次巡护时他们在小溪附近安装了一台红外相机,今天要回收,并安装新的相机。
神农架林区徐家庄林场巡护队员 崔新生:有黑熊,有斑羚,有毛冠鹿,还有黄喉貂,还有猴子,拍到了十多种。通过我们这个红外相机的拍摄,证明和去年相比,动物的活动范围已经逐步扩大,拍到的种类也逐步变多了。
走走停停,已经是下午1点多。巡护队队长陈忠国决定,队伍短暂休整,再前往下一个巡护点。大家围坐在一起。纷纷拿出火腿肠、面包等开始吃午饭。队长陈忠国从背包里拿出一袋橙子,分发给大家。
神农架林区徐家庄林场巡护队队长 陈忠国:这是早晨爱人给我亲自装的水果。来,一个人搞一个尝尝。
经过简单的休整,巡护队员们便进入最难走的一段路程,坡度陡峭。大家小心翼翼地踩着脚下的石头和树根,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滑倒。
神农架林区徐家庄林场巡护队员 崔新生:刚才那条巡护路线是我们巡护路最陡的一段路,天晴还好,下雨要是往上爬,那爬三步要溜两步,就像我们小时候坐滑梯一样。
下午四点队伍终于登顶,在山顶巡护队员发现有野生动物的粪便,这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巡护队员们仔细观察粪便的形状、大小以及周围环境的痕迹,便用手机拍照记录。
神农架林区徐家庄林场巡护队员 崔新生:通过我们的巡护也发现树木逐渐增多,野生动物的活动也逐渐频繁,范围也逐渐扩大。我今年50岁,我还有可能再巡护十年,我相信我们会把这绿水青山巡护好,把这绿水青山留给我们子孙后代。
扩大“联农带农”朋友圈 共同“酿出”致富路
近年来,神农架林区依托生态优势,以红缨子高粱种植为核心,创新“企业+农户”联农带农模式,将小高粱做成富民大产业。如今,这一模式正从神农架向周边县市延伸,泛神农架地区携手打造“高粱致富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走进神农架林区新华镇龙口村三组,在这片青山环绕的村落里,几乎每户村民家门口都建有一座育苗大棚。今年70岁的庞光珍和邻居正在自家大棚里浇水、间苗,今年她又新增了一个大棚,为即将栽种红缨子高粱培育优质种苗。
神农架林区龙口村种植户 庞光珍:我去年种了四亩红高粱,收了两万多块钱。今年想种六亩,收个三四万块钱。
神农架林区龙口村曾经以种植苞谷、土豆等农作物为主,群众收入不高。2017年,新华镇与劲牌神农架酒业对接,引进红缨子高粱种植,这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神农架林区龙口村妇联主任 杨鲜娟:我们龙口村的红高粱从来都是不愁销路的,因为从育苗到种植都是由神农架劲酒公司统一进行技术指导,收割后统一收购。
有了企业“兜底”,村民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渐渐地,村民从开始的“要我种”变成了现在的“我要种”,种植高粱的农户也从原来的1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40多户。
神农架林区龙口村党支部书记 罗耀必:就按去年来说,龙口村种植了70多吨红高粱,(全村)老百姓收入达到了60多万元,大多数老百姓看到种红高粱收入可观。今年又增加了10户,新增面积50亩,预计(全村)年收入可达80多万元。
龙口村只是劲牌神农架酒业“联农带农”的一个缩影。2024年底,劲牌神农架酒业进行技改扩能,要建成湖北省最大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如何在保证原粮高品质的前提下也能保证需求,同时扩大联农带农“朋友圈”,泛神农架地区协同发展成为了这一要素的“金钥匙”。在竹山县溢水镇红高粱种植基地里,翻耕机械不停地在田间穿梭,通过订单式种植,今年全镇种植面积达到3350亩,带动11个村。
十堰竹山县溢水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王欢:目前春播春种已全部入地,预计亩产可达到350公斤左右,产值将突破500万元。种植高粱比同季其它作物亩增收280元以上。
劲牌神农架酒业采购部总监 卢琪:近年来,公司与丹江、竹山、襄阳、巫山等25个地区,签订了5万亩的种植基地,年收购量达到12500吨,收购金额超过7500万元。下一步,高粱需求量将达到4万吨,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潇 黎波
通讯员 罗任 魏家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