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校长张平文勾勒AI时代大学“新图景”
“现在,不需要进图书馆就能学到很多知识,AI大模型掌握的知识可能比一个系的老师还多!”5月15日,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全体会议上,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登台演讲,直面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分享他眼中未来大学的“蓝图”。
“降AI”时代来临?关键在培养三大能力
当AI逐渐渗透大中小学课堂,记者抛出疑问:未来,大学是否会从“降重”转变为“降AI”?张平文认为,“防止滥用AI,要有用AI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控制使用时间的能力。” 这不仅是对教育方式的反思,更是对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指引。
谈及家长焦虑的“手机管理”难题,张平文指出根源所在:“培养孩子在使用手机时的自控能力,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能判断什么时候该用AI,什么时候该自己动脑,教育就成功了。”武汉大学早在2023年便已完成大中小学数字教育衔接的整体设计,相关产品正逐步落地。张平文透露,“希望我们的产品不仅仅服务于兄弟院校、国际院校,同时也服务于中小学,更多地服务于边缘地区,服务社会。”技术发展让偏远山区学生得以享受先进网络技术,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
大学教育需重思本质: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塑造
面对AI带来的挑战,张平文直言:“最大的挑战是大学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标。过去大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现在知识获取渠道增多,大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不能止步于工具使用,“首先要有数字思维,现在解决问题的渠道更多了,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这么多工具,怎么恰当地把这些工具用好,实际上这是一种能力。”
未来大学:动态平衡,数字思维成共性需求
未来大学究竟什么样?张平文给出答案:“这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它是一种动态平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同学们,他需要学习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知识面、综合素质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但都需要培养数字思维,这是共同点。”
大会现场,张平文同时向广大学子发出邀请:“武汉大学去年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培养数字方面的人才。我们欢迎全国学子报考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从应对AI挑战的能力培养,到大学教育目标的重塑,再到未来大学形态的构想,张平文的分享为AI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新思路,也让人们对未来大学充满期待。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宇 朱宇航 黄晓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