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绿水青山间的幸福|当朱家岭村打开艺术“绿”镜

垄上行  2025-05-15 18:50:09
分享到:

作为“两山”转化的一种新型助力方式,

艺术乡建的优秀案例近年来不断涌现。

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的

湖光山色中,

一座田间地头的森林美术园

正运用“艺术乡建”的杠杆

撬动着乡村的“二次开发”。

当传统乡村邂逅当代艺术,

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一起去朱家岭村解锁

最接地气的“荆楚艺术范儿”。

背靠着古木参天的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依偎着碧波荡漾的后湖水库,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朱家岭村出落得天生丽质、楚楚动人。

这里的美,脱胎于天然去雕饰的一幕幕自然撞色。“去年冬天第一次走进这里,映入眼帘的‘红梅白雪’让人瞬间想到《甄嬛传》里的倚梅园。”

这里的美,渗透在与“美”看似毫不相干的隐秘角落。“‘荆州最美卫生间’也被我们拿下了,哈哈,厕所也可以是风景。”

这里的美,生成了当地市民游山玩水的心愿清单。“一直想来看园林景观,今天妈妈七十大寿,特地给她做了妆造来拍组‘大片’!”

这里的美,让栖居其中、见证家乡美丽嬗变的村民们悟到了“艺术乡建”的价值和魅力。

“我家门前这块地,过去乱糟糟的,看了碍眼,没想到现在这么养眼。它建好的那天,全村人都被惊艳到了。以前村里也有花有树,却不如这个园区里的樱花、映山红、绣球花、枫树,都像‘艺术品’。”

2023年,一个名叫“浅山森林美术园”的乡村艺术公共空间在村民周莹的家门口火起来了。当眼前的景象由杂乱无章的荒山荒地变成美不胜收的美术园,周莹连用了三个“震撼”形容初见的感受。

在朱家岭村还未经历“美学启蒙”的过去,村里不见特色、不见生气,是个毫无存在感和竞争力的乡间“小透明”。尽管坐拥绿水青山,老百姓却一直端着“穷饭碗”。没有产业支撑,欠缺乡贤引领,朱家岭村的“风景”难以变现,“钱景”一片渺茫。

“其实这里的生态环境,包括树木的长势都是非常好的,投资人一眼就拍板了这块地。再加上后湖水库是二级水源保护地,水质没有任何污染。目前整个园区的灌溉、造雾全部使用后湖里的‘湖北好水’。”

据浅山森林美术园主理人王成新介绍,总耗资1.2亿元的项目启动于2018年。看重家乡的生态优势和淳朴民风,当年朱家岭村一对乡贤夫妇响应八岭山镇政府的号召开始筑梦家乡、深耕“艺术”。

为了创造一个集自然森林、人文公园、禅意秘境于一体的艺术空间,创始人将自己遍访中西园林积攒的美学修养倾注在了园区内一草一木、一石一瓦的推敲和设计中。遵循“留绿、留旧、留白、留魂”的乡建理念,设计团队对一期流转的500亩土地进行了“轻介入、在地化”的改造。

“这处烟波飘缈的水域,过去就是农户家的低效虾塘,我们仅仅按照它原始的面貌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修饰。”行经一处池塘,园区主理人王成新兴致高涨,回忆起了创作团队孕育“美丽”的过程。

“这个塘改建之初团队还没有灵感,我们决定实地来找找感觉。那天是个清晨,大自然的薄雾在水面上慢慢升腾,于是它的名字一下子就有了,叫‘烟溪湖’。再参考唐宋时期的水墨画,根据这个湖的形状来设计石头摆放的数量、方位。看到设计图纸的那刻,我们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动工了。”

散发着唐风宋韵之美的“烟溪湖”,现在成了美术园里最富有意境的地方。汲取唐宋园林的设计精髓,“浅山”内恣意生长的树、“不修边幅”的路、错落有致的花、动静结合的湖,如今都在默默彰显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和传统美学,让朱家岭村的土地浸润着诗意,化腐朽为神奇,重焕鲜活的生命力。

“这幢房子的设计灵感,也来自唐宋时期的画作。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室内室外联动的团建场所,可以开会、桌游、BBQ、露营,荆州的企业多,这方面需求还是很旺盛的。”

耳濡目染着朱家岭村萦绕的艺术气息,村民们的日子也开始有了“艺术范儿”。

“要修剪,还得不着痕迹地修剪,这个分寸最难把握。比如说一棵樱花树,它分枝处以下的枝条要处理掉,不然就会扰乱树形。让枝条均匀、有条理地分布,它就能显得更优美。”

以前从事水稻生产的孙必林,现在是浅山森林美术园的苗木“造型师”,园区里的五万多株苗木能够兼具生态与美感,离不开十几位“造型师”的精心修剪,过去都是“庄稼汉”的他们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够接受美的熏陶,用一“艺”之长美化环境、改变生活,鼓了口袋更富了脑袋。

“看见每一棵树形体越来越好,花开得又大又艳,我们置身其中觉得非常舒适和愉悦。”每天都在深度践行“公园20分钟理论”的孙必林如今干着令人神往的工作,不仅没烦恼,待遇还不薄。“我们拿的是日薪,根据不同的工种从150元到200元不等,‘植物造型师’属于技术工种了,两百元一天。”

今年樱花季,美术园举办了一场“中华花朝民俗汇”,朱家岭村游人如织。看着游客们从各个角度拍摄自己用心完成的“园艺作品”,孙必林成就感满满、幸福感爆棚。五一小长假,一股强劲的国风国潮涌动于湖光山色之间,绿树成荫、群芳争艳的“浅山”再次在社交平台上引发新的点赞和收藏。

“有汉服表演,有传统乐器演奏,在我们茶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和户外营地这些年轻人扎堆的区域我们都进行了国潮元素的点缀。五一游园观展的最佳路线、隐藏玩法,也会通过官方抖音账号和小红书给客人‘种草’。”

据园区营销负责人皮紫微介绍,为了让艺术“带泥”生长、服务百姓,园区内还设置了花园餐厅、花漾营地、止观茶寮、元一庭院艺术展区等公共空间供体验者在风雅考究的土地上享受感官与精神的双重盛宴。当绿水青山植入了文化创意,当“建设乡村”升级为“运营乡村”,曾经毫无亮点的朱家岭村终于被艺术点亮。

“浅山森林美术园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打卡点,不仅带动了产业振兴,它还带动了文化振兴,包括书法文化、乡村美食文化,甚至可以和我们荆州的楚文化做一些融合和嫁接。”八岭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孟雨说,今后将通过这个艺术赋能的园区撬动更多产业资源促进乡村振兴。

沾“艺术乡建”的光,周莹家的农家乐在美术园设计团队的把关下装修成了古朴清新的田园风格,如今这个取名“老朱家碳味饽饽菜”的农家小院已经成为朱家岭村的黄金旺铺。“刚刚结束的樱花季,一天营业额有大几万,去年一年毛利润有几十万吧!”周莹说,园区办展办活动是村民们最开心的时候,就连在园区门口摆摊卖农副产品的村民一天都有两三百元的进账。

在“浅山森林美术园”和七家农家乐的带动下,朱家岭村有近150位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人们对“美”的追求,更是从美术园内扩散到了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村民们主动“卷”起了环境卫生,都怕自己的马虎给朱家岭村的“颜值”拖了后腿。村容日益靓丽,乡风愈加文明,朱家岭村的“当家人”杨叶斌有了十足的把握和信心把村里这块极具质感的“旅游蛋糕”越做越大。

“我们村目前还有一块地,地理位置特别好,紧邻428省道、离高速口不到一公里,这块宝地我们准备拿来发展农旅融合。目前来看,在‘浅山’园区外我们提供的配套服务还远远不够,打算利用这块地建一个旅游交通驿站,可以供游客歇脚、购物、停车。”

当前,八岭山镇正在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把“巴掌田”“细碎地”集中起来办大事、赚大钱。为抢抓新机遇,结合朱家岭村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的发展诉求,杨叶斌不久前又招募了一位远道而来的“乡建合伙人”。“来自浙江的一位种植大户,经营观光农业很有一套,不久之后我们村的稻田也将变成打卡胜地。欢迎大家今年秋季再来朱家岭村,观‘浅山’红枫,赏风吹稻浪!”

让生态优势成为最核心的“卖点”,让绿水青山真正“流银淌金”,今后朱家岭村“财貌双全”的振兴脚本将加载更斑斓的色彩、更动人的情节。

记   者 | 郭蜜蜜

通讯员 | 杨静荣

编   辑 | 王   芳 王婧娴(实习生)

编   审 | 陈   雯

监   制 | 赵业勤

责任编辑 王佳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