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阳新:从岁月尘封到和美绽放的蝶变之路
在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有一处承载着5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山口村泉井湾。这里的青瓦土墙诉说着岁月沧桑,却也因年久失修渐显颓态。如今,通过深学笃行“千万工程”经验,这个古老村落仅用一年时间便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党建引领下共同缔造和美乡村的鲜活样板。
5月13日,走进泉井湾,村里的文化礼堂里热闹非凡,几位老人围坐在木质长椅上唠着家常,一旁孩童站在文化长廊里嬉笑张望,白墙黛瓦间,100米景观路蜿蜒向前,老石磨、旧砖瓦巧妙融入其中,与周边的茶园、桃园相映成趣,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景致。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杂草丛生、危房遍布的“落后湾组”?
泉井湾的蝶变密码,藏在“党建引领、乡贤牵头、群众主导、人才赋能”的创新治理模式中。村党支部率先成立“乡村振兴议事厅”,组织党员逐户走访收集民意,邀请在外创业的乡贤返乡出谋划策,成功凝聚起全村共识。“一开始大家对拆房腾地有顾虑,党员干部带头签字,乡贤带头捐钱,老百姓自然跟着干。”返乡创业人士湖北长乐泉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舒思地回忆道。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民自发成立理事会,将自筹的80余万元建设资金专户管理,每一笔支出都通过“阳光公示栏”向全体村民公开,真正实现“大家的事大家管”。
人才“活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一支由泉井湾20余名大学生组成的“振兴家乡智力服务团”成为村庄发展的“最强大脑”。他们不仅利用专业知识设计景观规划,还为村里的草莓、茶叶、脆桃等特色农产品量身定制销售方案,让泉井湾的特色农产品搭上“云端快车”;“泉井湾巾帼腰鼓队”则以铿锵鼓点敲开了村民文化生活的新篇章,每逢节庆,腰鼓队走街串巷,既活跃了乡村氛围,更激发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
在环境整治中,泉井湾践行“破立并举”的改造智慧。村民主动让出30余亩土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80余间土坯房、旱厕被有序拆除,腾出的空间并未简单推倒重建,而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村里的老木匠、石匠们大展身手,将拆下的青砖旧瓦砌成花墙,废弃的石槽改造成景观小品,打造出独具韵味的100米景观路;3800平方米的健身活动广场更是凝聚着全体村民的心血——从规划设计到义务投工,男女老少齐上阵,硬是将昔日的荒地变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幸福驿站”。
如今的泉井湾,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正劲。春日里,游客穿梭在草莓大棚中体验采摘乐趣;盛夏时,脆桃挂满枝头,吸引周边市民驱车前来;金秋时节,茶香四溢的茶园里,游客不仅能参与茶叶采摘、制作,还能品尝特色茶点。“我们把古村风貌、田园风光和特色产业串点成线,现在每逢周末,村里的农特产品供不应求。”村党支部书记舒克勤介绍道。
“泉井湾的变化堪称奇迹。”阳新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万建学赞叹道,“他们探索出的共同缔造模式,为全县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党建引领凝聚合力,群众参与激发活力,产业融合增添动力,这种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真正让古村焕发新生机。”
“这一年,村里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村党支部书记舒克勤感慨道,“不仅环境美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靠着茶叶、草莓、脆桃这些产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曾经沉寂的古村落,如今正以全新姿态,诠释着共同缔造理念下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成为阳新县和美乡村建设的闪亮名片。
特约记者:张丕兴
通讯员:万建学
一审:周子宸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