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新能源船舶建造数量全长江流域领先——宜昌“电化长江”绿色实践观察

我的宜昌  2025-05-12 17:29:04
分享到:

5月11日,长江宜昌段

一艘电动游轮划开碧绿的江面

载着早起的游客开启新一天的旅程

在这片水域,绿色科技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游轮实现零排放观光

货船完成低碳运输

公务船开展环保巡查

岸边的充电桩整齐排列

随时为靠泊的船舶输送清洁电能……

作为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

和湖北船舶制造四大基地之一

宜昌拥有

232公里长江黄金水道

2023年

宜昌谋划实施

“电化长江”五年行动

提出打造“电化长江先导区”

加快形成“电化长江”产业链

如今,从岸电推广到船舶制造,再到场景应用,宜昌正以“先导区”姿态,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宜昌方案”。

岸电全覆盖  替代燃油万余吨

5月9日清晨8点,秭归茅坪港新港,薄雾笼罩江面。重庆“世纪神话”号游轮缓缓靠岸,轮机长游华友熟练地接上岸电接口。“以前靠港时柴油机轰鸣震耳,现在安静得能听见江水拍岸。”他指着驾驶舱的智能电表说,“这次停靠40小时,用电约2万千瓦时,比烧柴油省了2万元。”

▲秭归茅坪游轮母港换乘中心

如今,这在宜昌沿江码头已成常态,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宜昌每年约6万艘次船舶在此通行待闸。

▲4月17日,船舶在长江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等候过闸。(通讯员彭强 摄)

过去,这些船舶靠港后只能依靠柴油发电维持停靠码头期间的船上用电,不仅噪声扰民,排放的黑烟更让人苦不堪言。

在国家关于港口岸电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出台,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的背景下,2015年,在秭归沙湾锚地,万里长江上第一批岸电设备正式投用,3个配电台区和20台自助式接电箱可同时为80艘船舶供电,实现了长江岸电“零”的突破。

“当时很多船主都持怀疑态度。”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负责人李兴衡回忆道,投运当年累计用电量不到1万千瓦时,用电量不及设备供电能力的1%,“现在情况完全相反,岸电桩需要预约才能用上。”

多年来,宜昌着力打造三峡坝区岸电实验区,攻克了坝区水位落差大、江心锚地接电难等难题,创新研发了6种岸电系统,首创了纯电动游轮“高压充电+低压补电”电能补给技术方案,满足各类船舶岸电使用需求,游轮岸电使用率提升至100%。

▲4月10日,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人员在湖北秭归港码头对岸电设备进行巡检。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2019年底,宜昌在长江流域率先实现岸电建设全覆盖。同年,“宜昌样板”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向长江全流域推广。

▲宜都宁通港电动船舶充电站全景。图片来源:国网宜昌供电公司

李兴衡说,目前已在69个码头投运岸电桩172台,截至4月30日,累计为4.9万艘船舶提供清洁岸电超5100万千瓦时,相当于代替柴油1.21万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约3.8万吨。

绿色航运多个领域同步推进

“葛洲坝指挥中心,‘长江三峡1’号准备开航上行,向您报告!”

5月10日8时50分,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从宜昌港解缆开船,1300名游客开启了“两坝一峡”之旅。

游轮逆江而上,过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穿碧波荡漾西陵峡,达大国重器三峡大坝。

“过升船机10分钟升高50层楼,硬币都不会倒,这种科技与自然的融合太震撼了!”游客王女士感叹,与传统游轮不同,这趟旅程没有柴油机的轰鸣和刺鼻的油味,只有江水轻拍船身的自然韵律。

游客美妙体验感的奥秘,就在船舶负一层由720个磷酸铁锂电池包组成7500千瓦时的“绿色心脏”——相当于100多辆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总和。

自2022年3月首航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这艘“零排放、零噪音、零污染”的游轮共航行近830航次,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10万人,创造旅游收入近8600万元。

2024年投运的西陵峡“和谐”号、“和悦”号游轮,进一步丰富了绿色旅游产品体系。

以休闲观光游轮为原点催生的文旅融合绿色发展路子出江入海,从“长江夜游”到“游轮+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三游洞”核心产品组合,满足了更多个性化需求。

今年截至4月底,长江游轮公司已接待游客60余万人。2024年共接待225万人,营收1.84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20%,同比2022年增长350%。

▲“三峡氢舟1”号在长江宜昌江段行驶。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在西陵峡,汽笛声声,“氢舟”已过万重山。“三峡氢舟1”号实时对三峡库区及三峡大坝和葛洲坝间的交通、巡查、应急等航运情况进行巡逻。这艘蓝白相间的轮船,是我国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公务船。

▲“三峡护坝1号”。彭强 摄

在三峡库区,全国首艘纯电动清漂船“三峡护坝1号”正无声地巡航江面,机械臂精准打捞漂浮物,成为守护库区水质的“无声卫士”。此外,5艘库区客渡船成为全省首批标准新能源客渡船,彻底告别柴油味。

从旅游观光到公务执法,从生态保护到民生渡运,宜昌正以多场景应用诠释“电化长江”的深刻内涵。

新能源船舶建造数量领跑长江

5月8日,在鑫汇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3号船台、4号船台上,总长149.9米、型宽22.6米的庞然大物正在成形——这是宜昌鑫汇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承建的三峡旅游定制的两艘省际度假游轮,采用“燃油+动力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单艘投资达3亿元,2026年投入运营,未来将运营上海至重庆(宜渝)航线。

“这将是国内投资最大、尺寸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绿色低碳新能源游轮,相较传统游轮节能20%以上,续航里程可达1500公里。”鑫汇船舶总经理刘军站在船台旁介绍道,游轮还将引入华为智能家居系统,旅客可享受超五星级酒店的服务标准。

▲宜昌鑫汇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内,船舶正在建造。付蓓蓓 摄

近年来,鑫汇船舶推出了油电混合、纯电动等新能源船舶,“长江三峡1”号就是由该企业建造。

“2024年我们交付了10艘船舶,营收近2亿元。目前,在建船舶有18艘,其中新能源动力船舶订单占比超80%。”刘军说。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北宜昌船舶工业园龙头企业,该公司已构建从电池研发、船型设计到制造交付的全产业链条,加快驶向绿色化、智能化,向“高价值”迈进。

宜昌的新能源船舶版图正在快速扩展。

宜昌船舶工业园,9家造船企业正开足马力,去年长江首艘5000吨级纯电新能源散货船在这里开工建造。

▲4月30日,宜昌产投(宜都)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陆域部分正式交付。

而宜昌产投(宜都)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陆域部分已于日前正式交付,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建造船舶14艘,总载重达8万吨。

在秭归华星船务有限公司,今年已新接15艘绿色智能船舶订单,订单总额约达4亿元,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在这里开工。

▲4月17日,秭归县华星船务有限公司工人赶制新能源船舶订单。(通讯员周仕伟 摄)

截至2024年,宜昌共建造新能源船舶84艘,39艘为纯电池动力船舶,新能源船舶建造数量全长江流域领先。

据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宜昌还将深入推进“电化长江”,加快公务船、旅游客船、磷矿运输船电动化替代。预计到2026年底,宜昌市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链总产值将达到500亿元,绿色智能船舶年建造量300艘以上。

责任编辑 骆璟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