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老厂“智造”焕新记
近日,在湖北荆州石化机械钢管分公司,一批口径508毫米的直缝埋弧焊管缓缓通过管端测量机器人,正式下线入库,即将跨越重洋,成为沙特某输气项目的“钢铁血脉”。
在荆州经开区这片充满工业气息的土地上,这座扎根钢管制造领域50年的老厂,以“智”造基因重塑生产模式,从依赖人工经验的传统工厂蜕变为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上演着传统制造的“变形记”。
工厂里的“科幻片”
走进直缝钢管生产线,成型岗操作员轻触控制台按钮,钢板在模具间精准成型。随后,机械臂迅速完成切割、修磨工序,超声波相控阵检测设备对焊缝进行“CT扫描”,管端测量机器人3秒内完成12项参数检测,数据实时汇入MES(钢管制造执行)系统,误差控制在0.01毫米……
“这里的每一根钢管都在数字孪生的世界里经历着精密锻造。”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其带领下,记者来到螺旋钢管厂,看到智能焊管机组通过接入数字焊接专家系统,217组对比试验数据构建起18项参数的智能调型数据库,让2438毫米超大口径钢管的成型精度达到±0.05毫米,比婴儿发丝还细。
“过去靠老师傅‘手感’把控,现在每个工序都有‘数字监工’。”技术员指着屏幕上实时跳动的生产数据介绍,数字化系统实现从工艺参数优化到质量缺陷识别的全流程管控。
在高频焊管厂,400米自动化生产线上,以每分钟12米的速度产出直径610毫米的钢管,单根2.5吨重的成品钢管下线仅需60秒,而整条生产线仅需15人值守。工作人员坐在控制室,手持手机端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全局,“这个平台集成生产进度、设备状态等监测数据,甚至从车间照明到蓄水池水位,数字化系统实时在线,支持远程操控。”
从手写公式到AI算法
如果说老师傅的经验是知识库,那么年轻技术员的想法是新引擎,两者的结合,让智能系统既保留了工艺精髓,又发挥了进化能力。
在直缝钢管厂的历史陈列柜,20世纪技术人员的手写笔记本静静躺着,泛黄纸页上的工艺公式,经过多年传承,化作了智能系统的算法基因。
时间回到2000年,“西气东输”工程启动,急需口径1016毫米、X70钢级的高钢级大口径钢管,国内尚无成熟工艺。
“我们来!”石化机械钢管分公司一马当先,189名技术人员历时4个月攻克13项设备改造,实现X70钢级钢管国产化,填补技术空白,推动我国管线与国际接轨。
2008年,公司再次研制出西气东输二线所需的X80钢级钢管,实现批量生产。
与“西气东输”相伴25年来,公司成为国内首个将复合型坡口生产工艺用于大批量生产钢管的厂家。截至目前,公司累计为“西气东输”管网提供25.6万吨钢管,支撑起总长2万多公里的能源大动脉。
“如果说从西气东输一线开始算起步,那么二线、三线我们就走到世界第一方阵了,而虎林长春管线的建设,可以说我们走到世界前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评价。
2023年,虎林长春项目提出-36.3℃极寒环境用管挑战,让多数厂商却步。石化机械钢管分公司技术团队在数字孪生系统里跑了数百次模拟实验,最终成功破局。
“公司通过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结合算法实现精准故障诊断、定制维护方案。在防腐技术攻关中,联合原料厂家攻关耐低温涂层材料,提升钢管防腐层耐候性,成功破解极寒地区涂层脆化难题。”该负责人介绍。
30国订单背后的“中国标准”
从能源动脉到民生工程,从陆地到海洋,石化机械钢管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全球管道建设。
这些年来,公司为“川气东送”工程供应60%用管,保障国家能源大动脉畅通;提前布局新能源管道市场,成功开发输氢用L245M、L360M、L415M等系列钢级高频焊钢管;在沙特海水淡化项目中,公司提供多规格、大管径、厚壁管螺旋埋弧焊钢管,最大口径达到2.4米;为科威特定制的耐蚀抗酸钢管,整体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特殊管材领域的“隐形冠军”……凭借着过硬的实力,公司已获得沙特阿美、科威特 KOC等多个国际石油公司的供应商资质,产品远销沙特、科威特、智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石化机械钢管的质量过硬、供货有保证,为我们多个项目建设的顺利完工提供了有力支持。”2024年,在沙特拉伊斯输水管道铺设现场,项目经理阿卜杜拉竖起大拇指。
五十载匠心制造时代脉搏,在这个老厂区也留下了特殊的时空叠印。当机械臂的轨迹与老师傅的手势在数据的世界中重合,当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实现同频共振,老厂焕发新活力。
(记者:王大玲 通讯员:李梦蝶 蔡繁/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