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小学生AI造火星车 银发族玩转无人机!湖北数字教育“开挂”了

长江云新闻  2025-05-12 13:46:44
分享到:

5月14日-16日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将在湖北武汉举办

数字技术如何为教育赋能?

湖北探索打造数字化在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终身教育

四个阶段的应用场景

一起来看~

VR火星漫游、AI造救援神器……

人工智能课还能这么“玩”!

在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VR探火星、AI造救援车等新奇有趣的数智课程,跃然呈现在小学生的课堂上。

在神龙小学“星屿学院”自学室的任务规划区,六年级学生正在围绕《AI火星车救援挑战》这一主题,通过自主体验、小组合作、STEAM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开展项目式主题课程:制作一辆智能火星救援车。

在自学区开展项目式主题课程

通过VR设备,同学们能够沉浸式体验火星地貌与环境,在AI专属智能体(探测分析师)的帮助下获取精准的火星环境数据。在“材料车间”,同学们根据设计图纸,选配符合火星车设计方案的标准配件,还能在3D打印区建模打印定制化车标。准备好材料后,再与AI专属智能体(精工制作师)对话和讨论,生成制作流程图,在“组装车间”进行拼装与编程,实现远程遥控火星车行驶与器械臂救援等功能。

同学们在自制火星沙盘上进行模拟测试

在自制火星沙盘的帮助下,一场模拟“智能火星车救援任务”的运行测试缓缓展开,这个步骤能够同步记录运行数据及发现的问题,及时修复与优化。模拟运行正常后,再与AI专属智能体(智能升级师)深度对话,学习了解温度、语音、巡线、避障等自动驾驶的基础原理知识,优化火星救援车模型,实现智能驾驶的升级。

“AI+美术”教室

此外,还有“AI+美术”教室实现篆刻数字化,学生为火星车设计中国风logo;“AI+音乐”教室用Suno AI创作星际主题曲,融合古筝等民乐元素;同学们通过AI剪辑软件制作双语微电影,讲述火星救援故事……

“当AI火星车的轮胎碾过沙盘上的红色砂砾,当古筝泛音与AI生成的星际旋律共鸣,传统课堂的边界正在技术赋能下悄然拓展……”神龙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们在虚实交织的探索中印证着,“真正的教育革新,始终扎根于让每个孩子真实触摸知识、主动创造价值的土壤。‌”

数智赋能高等教育

全场景融合新生态

聚焦“AI+教育”深度融合,湖北高校将智能技术嵌入医学、制造、艺术、农业等30余个学科领域,融入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学科中,打造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数字孪生校园”“大模型课程评价”等一批标杆性应用场景。

在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内,来自湖北各大高校的数字教育“尖板眼”在这里齐齐亮相:武汉大学“启明星一号”微纳卫星、武汉纺织大学三位虚拟试衣实训平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沉浸式地学实习实训仿真平台等智慧教育新场景,描绘出数字教育的“湖北样板”。

2022年2月27日,武大首颗“学生造”卫星——“启明星一号”微纳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是首颗20KG级、兼顾可见光高光谱和夜光多光谱多模式、在轨可编程微纳遥感卫星,也是全国首个以学生为主体研制参与的遥感卫星。

2024年5月21日,“珞珈三号02星”成功发射。同年9月24日,珞珈四号01星也成功发射,它是全球首颗医学遥感卫星,借助卫星高光谱遥感,将健康、人口和环境数据联系起来,反演广域“水-土-气”环境健康要素,实现在不同地理尺度评估和量化健康相关变量与环境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公共疾病传播机理。

一直以来,武大人的“造星”之路步履不停。

武汉纺织大学三维虚拟试衣实训平台由计算机学院与服装学院携手打造,学校将三维重建、智能推荐、点云配准等创新计算机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打造了集“数字人构建-虚拟试衣-服装元宇宙”于一体的智能教学平台,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的全新教学闭环。

平台共有人体三维重建、个性化服装推荐、三维虚拟试衣和服装元宇宙四个功能。其中,人体三维重建功能可通过算法为站在平台前的人快速完成三维重建;个性化服装推荐能根据不同场景和细节提供精准搭配建议;而三维虚拟试衣功能更是亮点,能将学生的设计草图转化为逼真的试衣效果,完美展现面料特性和印花手法。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沉浸式地学实习实训仿真平台展区,40条野外授课路线、150个野外观察点、200条野外授课视频、200条三维露头、260个互动知识点都能一一展现。该平台借助高精度三维建模,真实复刻地质场景,精准还原秭归基地多条经典野外实习路线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实现用新技术摆脱实习实训的时间和空间束缚。目前,该平台已在学校和实习基地投入使用。

在武汉大学数智教育成果展上,还揭示了武汉大学数智教育人才培养的奥秘。武汉大学OGE教学版平台、数智教育创新平台的门户网站、AI+多元智慧画像体系、“武汉一号”卫星(珞珈三号02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武汉大学启明星一号(微纳卫星)、电力全场景仿真数智化虚拟教学体验平台……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精彩亮相。

由武汉大学学生自主研发的iLoboke足球机器人,是一种针对足球比赛的机器人,它使用了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自主地控制移动、射门、传球等动作,与其他机器人或人类队员进行比赛。iloboke足球机器人能够通过视觉、声音、雷达等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环境,并且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以完成比赛中的各种任务。此外,iloboke足球机器人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机器人或人类玩家进行远程比赛,为足球爱好者带来更多的乐趣和体验。

在展区的另一边,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共同研发的射击机器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我们今年自主研发了三台机器人,分别是步兵、哨兵和英雄。其中步兵和哨兵搭载了自动瞄准系统,可以在场上自动瞄准敌方的装甲板进行射击。还有一个是工程机器人,主要是模拟战场上的资源采集,它可以在比赛中去采集矿石,来为团队提供增益。”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周明杨向记者介绍了团队研发的三种机器人。

以数字化推动职业教育变革

探索高职教育与AI融合新路径

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数字人直播区,优秀毕业生肖雨正与自己的数字人小雨分身同屏互动。“过去制作一个数字人需要一周,而现在仅需3分钟。”肖雨介绍,她的数字人已从早期固定坐姿升级为动态直播形态,支持“一键换装”“多语种文本驱动”等功能。该校开发的数字人技术曾在2023年中国教育数字化大会上亮相,如今成熟度显著提升,成为学生训练直播技能的重要工具。

一个小机器人,能流畅完成各种舞蹈动作;一套方向盘和屏幕,能体验学习无人驾驶和汽车网络安全技术;一套VR设备,能使人身临其境体验到5G基站如何进行建设和运维……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内,各项“高科技”已经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练就一身“真功夫”。

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蒋保涛向记者介绍,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了“智能制造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打破政校行企之间的壁垒,搭建了一个无边界的创新生态系统,开展学生实训、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心部署了9大功能区,包括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训区、自动化产线虚拟仿真实训区 等等。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直接接触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的真实的工作场景,锤炼技术能力。

数字赋能终身教育

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银发一族也不甘示弱,搭上了数字时代的快车。在湖北开放大学,眼下最流行的无人机“飞”进了老年群体的课堂,吸引了众多银发族慕名而来。

这几年,湖北开放大学精准“把脉”银发需求,先后开设了《相机摄影》《手机摄影》《无人机航拍摄影》等课程。“越来越多老年人接触智能设备,但真正能玩转高科技的不多。”学校发现,无人机航拍班自去年9月开班以来,名额很快就被报满,甚至十分抢手。

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老年学员与武汉经开区沌口小学的孩子们隔空“切磋”,以智能设备为桥梁,开启跨代书法共学的新模式。

在这个智慧课堂上,智能临摹系统为银发学员们提供颜体、篆书等多种字库,覆盖字帖和碑帖两种临摹形式。学员们仅需将临摹纸放置在电子屏幕上方,即可进行临摹,电子屏实时呈现的笔锋轨迹与AI动态修正提示,让书法练习的过程既不失传统韵味,又能通过现代化手段精准校对。屏幕上的水墨也会随腕力轻重晕染开来,系统同步生成虚拟字帖、碑帖对比图。

“打破壁垒,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实现老少同上一节课。从中我们也会发现,孩子们和爷爷奶奶们一起学习,也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进步的过程,双方都会觉得这样的课堂十分有趣。”武汉经开区沌口小学书法教师白茹说。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宇 郑淑俊 黄晓萌 肖雅雯)

责任编辑 王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