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陶艺的“学院派”融合千年陶艺的传承与创新
在数字化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近日,由湖北省文旅厅、湖北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组成的非遗研培专家组前往湖南永州、醴陵、长沙、益阳等地,对非遗研培学员的传统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度调研,探寻传统非遗手艺在新时代的挑战和可持续发展。
湖南长沙、永州和素有“陶瓷之都”美誉的醴陵、洞庭湖滨城市益阳,都是国家文化历史名城,至今依然保留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手工陶艺。永州土陶是湖南地区最早发现的土陶文化遗存,可追溯至宋代。如今,永州土陶烧制技艺已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李海生作为永州土陶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坚持延续千年窑火,致力于茶器及生活器皿的研发与制作,让土陶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能融入日常生活,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焕发新的生机。李海生坦言,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适应现代审美与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和文旅融合的推动,永州土陶逐渐被更多人认识。
长沙窑以釉下彩绘闻名于世,首创了铜红釉技术,被誉为“世界釉下彩瓷的摇篮”。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义,自幼随祖父学习传统制陶技艺,完整继承了长沙窑拉坯、施釉、彩绘、烧制等全套工艺。他坦言,当前长沙窑技艺传承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千年窑火孕育的釉下彩绘等核心技艺需要原汁原味地保存;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要求传承人必须具备创新思维。他说:“现在年轻人更看重产品的实用性和设计感,我们必须让古老的技艺‘说现代话'”。
谈到在湖北美术学院的培训经历,杨义认为这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系统学习不仅弥补了传统匠人的知识短板,还开拓了创作视野,同时,通过学习成功创新"铁锈花"系列釉彩。杨义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院校的合作,把现代设计语言转化为传统工艺的新表达,让千年长沙窑焕发持久生命力。
醴陵是中国四大瓷都之一,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以釉下五彩瓷闻名于世。作为醴陵陶瓷新生代传承人的杰出代表,张家兵和张君凤致力于对传统工艺的创新。两位年轻人表示,湖北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非遗研培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守正创新”的行业真谛。如今,他们正积极探索通过3D建模技术优化器型设计,运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开展跨领域艺术合作等创新实践。
当代著名艺术家史一墨,专注于具有千年历史的羊舞岭窑陶瓷烧制技艺的活态传承。他和妻子文婕一起,通过高校教学、学术交流等多种渠道,持续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型注入新的活力,让千年古窑历经千年历久弥新。
谈及未来规划时,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江文斌眼中闪烁着笃定的光芒,计划将陶艺纹样转化为动态数字艺术,通过AR技术让千年纹饰“活”在屏幕上;通过社区赋能,让年轻一代从拉坯、彩绘中触摸文化根脉。“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他笑道,“它得呼吸,得和人发生关系”。
专家组对非遗传承人将院校所学有效转化为创作实践的能力给予高度评价。湖北美术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院长何明介绍,湖北美术学院陶艺研修班是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计划中的其中一项,由湖北美术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承办。到目前为止,已经组织了十届,主题有陶艺、刺绣、泥塑、大漆等,目的是通过搭建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要求的桥梁,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活起来。下一步,培训重点将强化设计创新与市场运营能力培养,在资源对接、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与传承人们携手,共同谱写传统工艺振兴的新篇章。
(长江云新闻记者 何瑛 通讯员 李志敏 李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