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咸安:从“渔舟唱晚”到“瓜果飘香”的乡村振兴蝶变
在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的斧头湖畔,曾以捕鱼为生的陈北塘村湾,如今正以“瓜果飘香、产业兴旺”的新面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这个拥有68户243人的小渔村,实现了从传统渔业到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从“靠水吃水”到“向土地要效益”
陈北塘背靠斧头湖,过去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随着周期性禁渔政策的推行,渔民们被迫上岸谋生。村湾党支部带领村民探索转型,整合闲置土地360余亩,成立裕丰农业合作社,发展脐橙、西瓜、玉米等种植业,形成“党建引领+村湾理事会+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发展模式。
“脐橙套种西瓜”的创新模式成为转型关键。脐橙种植需5年挂果,村民在果树间套种西瓜、玉米等短期作物,既保障了短期收益,又为长远发展蓄力。
环境整治与产业升级双驱动
2023年8月,陈北塘村民前往广东畈村、黄荆塘村学习村湾建设经验后,自发筹资52万元启动村湾改造。改造过程中,村民创新提出“以工代捐”模式,既减轻经济压力,又增强主人翁意识。村民陈应茂带头主动拆除自家老屋用于拓宽道路,并带动周边5户村民清理房前屋后杂物,种植观赏花卉。
此外,村湾还引入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水质达标后用于农田灌溉,形成生态循环链。如今,村内道路宽敞平整,文化广场、幸福食堂、微动力污水处理站等设施一应俱全,旧祖堂蜕变为文化礼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支书陈艳焰感慨:“过去村湾被杂树遮挡,外人连路都找不到。现在环境美了,连城里亲戚都羡慕我们的‘湖景房’!”
集体经济收入也让村民尝到甜头。2023年和2024年,西瓜种植面积达200亩,亩产约2000斤,零售价每斤1元,仅两年,西瓜基地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就达40万元,务工村民人均增收6千元至1.2万元。陈艳焰表示:“心聚起来,事就容易办。要让村民看到实惠,才能激发内生动力。”
文旅融合与高附加值产业并进
陈北塘的振兴之路不止于农业。依托斧头湖12公里湖岸线的自然优势,村湾计划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改造闲置房屋为民宿、农家乐,并利用老旧厂房打造垂钓、餐饮、民宿一体化的文旅项目。
锦鲤养殖成为新亮点。村内小水塘资源丰富,2023年组织40户村民赴赤壁学习后,已有4户村民试养高附加值锦鲤,探索“接力养殖”模式,目标形成规模化产业。还与湖北省雨坛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生态养殖合作协议,计划依托斧头湖畔陈北塘50亩竹林资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江汉土鸡”特色产业。陈艳焰信心满满:“未来游客既能摘脐橙、品西瓜、赏锦鲤,还能喝到正宗的土鸡汤,形成‘四季有景、全年增收’的产业链。”
从“捕鱼为生”到“瓜果满园”,陈北塘的蝶变是乡村振兴的实践缩影。通过村民共谋、共建、共管,昔日的荒地被唤醒,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持续增强。正如村民陈运林所言:“产业转型发展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面貌,更让我们的口袋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站在陈北塘的山坡上,斧头湖波光粼粼,岸边竹林随风摇曳。这座小渔村正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引擎,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融媒体记者:陈柱 通讯员:周细英
一审:李萌
二审:聂国力
三审:徐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