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长江文化·非遗耀荆楚丨钩针编织:“奶奶辈”的老手艺有了“新粉丝”
毛线钩编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上百年的历史,这些年,各地陆续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毛线编织技法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下,这项非遗传承正与潮流文化,碰撞出不一样火花。
走进这间不大的工作室,就像进入了一个“毛茸王国”,设计别致、颜色鲜艳的卡通人偶挤满工作台,最引人注目的是眼前这幅一米见方的壁挂,上万个小方格,凃洁足足打了一年。
非遗武汉毛线钩编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凃洁:这一个小格子就要有十针左右,最麻烦的就是有这么多颜色,每一个小方格打完了以后都要藏线头。
记者 黄玉:掏出来,再绕,我真的是用蛮劲在打。
非遗武汉毛线钩编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凃洁:我有的学生第一次打完,她说老师我手臂疼。
记者 黄玉:对,我现在这里有点抽筋。
非遗武汉毛线钩编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凃洁:这个算最基础的,我们钩针的针法起码二三十种。
打小,凃洁便跟着外婆和母亲学习各种编织技法。大学毕业,凃洁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废弃物品经过钩编变身为艺术品,这让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非遗武汉毛线钩编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凃洁:当时一下子打动了我,通过我们家族传承的非遗技艺,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做成另外的展示形式,让非遗流动起来。
凃洁不断尝试各种线材和针法组合,创作出 “禁止蕉绿” 、同款哪吒,圈粉年轻人;同时,还将毛线钩编拓展到服饰、装饰画以及家居软装等领域。这门“奶奶辈”的老手艺收获了一大波粉丝,甚至外国客户还专程来武汉蹲守新品。
武汉市财政学校会计事务专业学生 张亦萱:可以钩出一些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了,我想在母亲节给妈妈(送)一个最近很火的玫瑰花毯。
眼下,凃洁与武汉4所高校合作开设非遗选修课程,并联合团委、妇联、社区开办公益课堂,全年培训学员超300人。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了这门“指尖技艺”。
非遗武汉毛线钩编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凃洁:希望通过教育普及,让非遗成为一种社会风潮,转化为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财富。
(长江云新闻记者 黄玉 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