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是这个理》:硅中淘“金”

云上社科  2025-05-11 11:09:15
分享到:

有机硅,号称“工业味精”,从航空航天到婴儿奶嘴,都有它的身影。在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一家曾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化工企业,正以惊人的技术突破,一跃成为业内技术领先的“小巨人”。这家企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裂变式成长?它又会引领怎样的风潮呢?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117期:硅中淘“金”。让我们和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讲师韩雪梅一起去宜昌见证一家企业的蝶变。

专题:是这个理

硅油车间变形:废渣“归零”,价值“翻番”

硅油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建筑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在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隆桥硅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无色无味的精制硅油,每吨市场售价超万元,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公司生产精制硅油的车间自动化程度高,国内规模最大,还能变废为宝,在这样的车间上班,车间主任李鹏感到很是自豪。但在2016年刚加入总公司兴越新材料时,李鹏面对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李鹏介绍,当时生产硅油采用的是醇解工艺,车间产生的大量工业盐废渣依赖人工转运出去,导致一线工人工作量超负荷;生产工艺落后,产出的硅油品质也达不到市场准入门槛,公司的销售团队也陷入了困境。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也为了企业能生存下去,2019年5月,公司决定转产精制硅油,实验室“小试”取得成功后,李鹏的硅油车间开始了技术改造升级,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升级遇到了大难题。在车间放大试验后,由于反应物过多、反应不充分,物料无法分层,试验遇到了瓶颈。后来,李鹏团队经过了三个月的不断摸索,终于使实验效果达到了预期的工艺指标。

201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等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相关工作方案》;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尽管技改升级很成功,但产能很快也到了上限,同时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现有的设备已经难以满足。为此,2022年11月,公司投入6900多万元,成立子公司隆桥硅材料,建设了现在的高沸硅油车间。化工车间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都会进入环保车间,按国家环保要求焚烧或处理合格之后再对外排放。

“草台班子”逆袭:技术突围,变废为宝

如果把车间比作生产硅油的双手,那么公司总工程师何启红牵头的技术研发团队就是指挥双手干活的大脑。2019年,何启红从江苏回到宜昌,成为了兴越公司的总工程师,作为技术研发团队的总负责人,何启红眼里看到的情况要更加复杂。何启红说,有机硅是一个新兴行业,当时公司里并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一群外行组成的“草台班子”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前进。

2020年,因为环保要求,公司最赚钱的海绵铜项目面临关停。何启红和他的“草台班子”打算利用现有设备进行技改升级,做三甲基氯硅烷,但是这个技改项目在公司内部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何启红决定自掏腰包,他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2020年9月,兴越公司低沸车间试生产成功,2022年开始规模化生产,当年实现利润4000多万元。

低沸车间技改成功的同时,何启红还牵头了兴越公司高沸车间的后续技改工作,产生的利润为建设子公司隆桥硅材料高沸硅油车间打下了经济基础。对于何启红来说,更重要的是磨砺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研发队伍,“草台班子”蜕变成为了“正规军”。

硅油的品质分为ABCD四个等级,最差的是硅油D,它的腐蚀性强,用传统的焚烧法处理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如何将其无公害化处理,还能变废为宝产生经济价值呢?2022年,兴越公司打算对生产副产物硅油D进行价值化技术攻关,作为公司技术研发团队的总负责人,何启红把任务交到了刚入职两年的李晨曦手里,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无人认可,李晨曦带着五六个技术员开始了艰难的研发。辛辛苦苦地琢磨了一年多,李晨曦沮丧地发现,试验毫无进展。在何启红的鼓励和指导下,李晨曦团队又经过了几个月的摸索,终于有了成果。2024年6月,新的配方和工艺在实验室的“小试”中取得成功,2024年11月,兴越子公司隆桥硅材料年产33万吨有机硅新材料项目一期投产。

截至2024年,兴越新材料公司高沸硅油产品占据国内70%市场,年消耗上游企业有机硅副产物万余吨,产值2亿元,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宜昌市猇亭区有机硅单体、高分子量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气相二氧化硅等3个单项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三,化工行业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作贡献。每一次的攻关与坚持,都是企业成长的磨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通过科技赋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无限动能!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