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全国首个耐渍育种生境模拟机器人在鄂投用

长江云新闻  2025-05-10 20:12:12
分享到:

昨天(5月9日)下午,由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共同研发的全国首个耐渍育种生境模拟机器人投用。该机器人的投用,标志着我国在农作物耐渍育种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将为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博士李博在现场向记者介绍:“机器人为自走式表型机器人,具备高度自动化功能,搭载了智能化的芯片和北斗导航系统,能够根据采集任务指令,实现从仓库到田间指定位置进行采集作业,并自动返回到仓库的自动化过程。同时,机器人搭载的表型采集系统能进行高通量采集,每一天可以采集2万份次以上的数据量。通过后期的模型分析,对每一份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每份种质资源的耐渍性,进而筛选出优异的耐渍种质资源。”

该机器人属于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耐渍鉴定与创制平台的一部分,李博介绍,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耐渍鉴定与创制平台,在2024年底完工后,也属首次投用,主要用于农作物的耐渍性精准鉴定和新种质的创制工作,能够实现水位的精准控制,通过先进的远程监控系统以及自动化的补水和排水装置,可满足不同作物以及不同生育期的耐渍鉴定要求。同时,平台还配备了一系列高科技设备,能够实现土壤、水分、温度等参数的自动化监测,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但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强降雨事件频发,涝渍灾害成为限制湖北乃至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发展振兴和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通过筛选优异种质资源,能为后续耐渍基因的挖掘以及优异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还可以对创制的种质材料进行定向耐渍性鉴定,加速新品种的培育进程,对促进我省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项青 鄂州站 实习生 涂诚智 通讯员 谢娅 徐延浩)

责任编辑 严泉泉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