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湖北新好物 | 一叶芦苇的“财富经”
长江云新闻 2025-05-09 21:43:28
进入五月,就到了粽叶收获的旺季。在荆州石首,万亩芦苇荡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综合循环利用。来看看芦苇的“七十二变”。
装米、握紧、压实、拉线,一颗美味的清水粽就做好了。我,就是这片在村民双手中翻飞的芦苇叶。用芦苇叶包粽子,在江汉平原已经流行了几百年。
荆州石首市东升镇范兴垸村村民 张大和:两指宽,这个芦苇不能打坏,有时候这样一搞一撇,就浪费了。采了之后,7天时间又会长出三片,一个人一天能采100斤,辛苦活,早晨4点多钟就开始忙起,到下午5点,大概卖300多块钱。
每年这个时候,“采粽叶大军”会扎进这片芦苇荡,每天采摘量超过一万斤。不少外地客商到村子里收粽叶,卖向全国。
记者 刘飞:在我身旁有两种植物,一种是平时包粽子的原料,就是我们的粽叶,另外一种用作纸张的制作原料,它叫做芦竹,一个是更宽,一个是更细,但是中间有条白色的根茎。这两种叶子的香味、长相、形状都完全不一样。
我的用处大着呢!幼苗不仅可以食用,还是造纸和制作生物材料的好原料。今年,石首建成了全球首个千吨级芦苇生物制造工厂。提取我体内的聚乳酸,可以生产一次性吸管、餐盒等等塑料制品。
湖北首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桑涛:以前可以用淀粉来做,我们花了十年时间打通了这个合成生物的技术体系,生产的聚乳酸是粮食级聚乳酸价格大概一半的样子。
近年来,石首市开展芦苇恢复三年攻坚行动,面积由原来的8000亩迅速恢复到3万亩,产量从1900吨提升到1.6万吨。今年起,石首实施芦苇品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芦苇产业。期待未来更多变的我吧!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飞 温少海 何进 石首台 通讯员 刘甜 吴甜甜)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