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知道一点》|文博寻宝季:西晋青瓷熏炉:一千多年前的“香氛大师”

长江云新闻  2025-05-08 17:08:20
分享到:

大家好,我是喜。现代人各种香薰令人眼花缭乱,可你知道吗,早在1700年前的西晋时期,古人对香薰的讲究就已登峰造极。何以见得?在襄阳博物馆有一件宝贝,它叫西晋青瓷熏炉,它就是这一切的见证者。

襄阳博物馆全貌(图片来源:襄阳博物馆官网)

这件熏炉出土于襄阳地区的一座西晋贵族墓,通高15.6、炉座直径15.2、炉身最大直径14.4厘米。灰白胎,上施青釉略泛黄。炉身立于圆盘中央,盘敛口,双唇,浅腹,平底。炉侈口,平沿,器盖相连,盖顶微隆,上有一桥形纽,一侧有一拱形开口,直腹,喇叭形高柄,中空。炉身饰三周陶索纹,并对称堆塑兽面纹。盖通体镂雕三角、菱形纹。它不仅是当时贵族生活的日常用品,更是一件融合了实用与审美的艺术品。

和现代科技感十足的香薰器相比,这件薰炉除了艺术成分,实际也融入了不少古人的智慧。比如炉盖上的镂空孔洞可不只是为了好看,当炉内焚香时,烟雾会从孔洞中袅袅升起,既美观又能让香气均匀散发,堪称古代的“氛围感神器”。

收藏于襄阳博物馆的西晋青瓷薰炉(图片来源:襄阳博物馆官网)

不仅如此,这件香炉很多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比如炉身较深,能避免香料过快燃烧,使得熏香持续时间更长;类似现代香薰“烛池”的设计,避免灰烬落到外面;底部平整厚实置放不易倾倒,整体重量适中,很可能是贵族出行时的“旅行香氛”。

更绝的是,考古学家在炉内发现了残留的香料成分,经检测主要是沉香、檀香和蕙草,推测西晋贵族不仅追求香味浓郁,还很讲究香料的搭配和层次感。

【涨知识】

【中国古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熏香?】

首先,古人认为,熏香能沟通神灵,彰显尊贵。如《甄嬛传》中提到的“椒房之宠”,汉代以花椒和泥涂壁,象征温暖多子,用于皇后居所,体现皇权对生殖崇拜的重视。此外,汉代尚书郎奏事需“口含鸡舌香”,唐代杨贵妃的领巾沾染龙脑香,均通过香料强化仪式的神圣性。

香薰也多用于丧葬防腐与划分等级制度,其地位自然备受重视。汉代皇室贵族用香料防腐,宋代后宫按等级发放沉香,香料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明清时期,龙涎香等稀有香料更成为皇室专属。

另外,古人早就发现香料能杀菌。比如《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他国进贡香丸“以辟疫气”。而在唐朝,贵族直接拿香料熏衣服,《太平广记》记载贵族出行,“每一出游,则芬香街巷”。这香是不是比奢侈品包包还显地位?

更绝的是,他们还把香料做到房子里,唐宫廷在建造宫苑园林方面,多以香木、香草作为建筑材料。堪称“古代豪宅香氛系统”。所以,熏香在古代可不是简单的“臭美”,而是集防疫、身份、文化、环保于一身的“全能选手”,所以古人钟爱熏香自有它的道理。

【书香门第中的“香”指的是熏香吗?】

古人晒书防霉是常识,但蛀书虫才是硬茬!于是聪明的先祖发现了一种神器——芸草(别名七里香)。其散发出的香味能杀死各种蠹虫,特别是书虫。爱书的人,特别是大藏书家,多方搜求芸草,将其置于书中以驱虫,其散发出的缕缕香气谓之“书香”“书香门第”之称即源于此。“书香”之典,后来被广泛引申,但凡与图书典籍有关的事物都冠以芸草之名,如“芸帙”“芸帐”“芸编”,这些词汇都成为指代书籍和文化的雅称。

西晋时期用于香薰的绿釉器皿套装(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这件西晋青瓷熏炉,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扇窥探古人生活美学的窗口。它告诉我们,1700年前的中国人,早已懂得用香气装点生活,甚至玩出了哲学意味。如果有机会去襄阳博物馆,不妨在这件熏炉前多停留一会儿,或许能闻到穿越千年的那一缕幽香……

编辑:余飞

审核:杜雅婷 杨康

责任编辑 陶多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