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建支点 奋力谱新篇】六郎乡:楚商归巢筑梦乡村 建功支点助力振兴——六郎乡大石堰村何承龙的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之路
清晨,六郎乡大石堰村的薄雾还未散尽,十堰鸿冠贸易有限公司门口已停满了发动机嗡鸣作响的物流车。总经理何承龙站在流水线旁,仔细检查着即将发往上海的一批编织发饰,身后的工人们正熟练地分装产品。这个曾辗转东南沿海二十余载的楚商,在2025年新春伊始毅然返乡,用日均5000单的电商销量和40多个就业岗位,为家乡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东南沿海到鄂西北山区:一个厂长的“返乡”之路
1977年出生的何承龙,是地地道道的鄂西北农村人,他的人生轨迹曾与无数湖北在外打工人重合。2007年,他在福州一家服装厂从技术员一路做到厂长,管理的车间年产值超千万元,将“九头鸟”的拼劲带到了福建——凌晨盯版型、追工艺,白天带着样品挤地铁、跑市场,硬是在竞争激烈的服饰加工行业闯出一片天地。
然而,2024年底一则湖北省“大规模推进楚商回乡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消息触动了他:家乡对返乡企业提供厂房租金减免补贴、物流补贴和电商孵化支持。“那晚我看着福州车水马龙的街道,突然想起小时候六郎乡赶集时,乡亲们背着竹篓走十几里山路的场景,无尽的思乡之情和建设家乡的想法在我脑海里回荡了一整夜。”何承龙说,“于是我便下定决心,我要回老家,干出一番事业”。
从服装行业转战日用品加工:“小产品”撬动“大市场”
2025年1月初,何承龙毅然返回郧西县六郎乡老家,在大石堰村投资60余万购置了一处占地900余平方米的闲置厂房。1月12日,受郧西县六郎乡政府盛情邀请,何承龙参加了“鱼跃金钱湖 诗画六郎乡”新春消费季启动仪式暨2025年成功人士座谈会,现场签约了手工饰品及收纳盒加工项目,并作为优秀返乡企业家代表致辞。2月19日,何承龙注册十堰鸿冠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主营文教、工美、体育和生活零售用品制造业。
谈及他为何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与服装完全不同的赛道——发饰、收纳盒等家居用品加工项目。何承龙说道:“在福建考察时,发现这类产品复购率高、生产投入小、物流成本低、投资回报大,并且对厂房、设备要求不高,即使在三四线小城市或是农村也可以做,特别适合现在的电商。”他指着办公桌上造型各异的抓夹发饰解释道,“比如这款国风缠花发簪,我们结合郧西传统刺绣工艺进行改良,上架仅三天就卖出了2000多单。”依托早年积累的供应链资源,他将主要加工环节留在沿海,在六郎乡建立设计、品控和电商运营中心,并将企业总部设在六郎。如今,每天从加工车间发往广东、上海等地的包裹,能装满两辆大货车。车间里,45岁的王大姐一边给收纳盒贴标一边感慨:“以前去县城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现在走路上班十分钟,每个月能挣3000多块,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做到上班、带孩子两不误。”
从被迫外出打工到返乡带动乡亲:“一花开”引来“百花香”
鸿冠公司的到来,让六郎乡悄然发生着变化。据统计,鸿冠贸易带动的40余个就业岗位中,有12人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陆陆续续还有村民主动找到厂来,想来企业上班;来来往往的物流车越来越多了,六郎这个偏远山区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周边三个村也陆续前来取经,开始谋划包装盒加工、物流代收等配套产业。“何总给我们支招,接下来我们打算联合其他合作社和农户一起搞农产品电商,把我们的橄榄油、香椿酱、花椒酱、生态渔和特色农产品打造成‘爆款’”。
站在欣欣向荣的十堰鸿冠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前,何承龙望向远处的青山:“福建教会了我商业逻辑,但楚商的血脉里终究流淌着‘达则兼济乡梓’的基因。比起财务报表,老乡们拿到工资时的笑脸让我更加踏实。”这个曾以服装温暖他人的创业者,正在用另一种方式编织着家乡的“春天”。
后记
当被问及为何将公司命名为“鸿冠”时,何承龙笑言:“鸿雁终要归巢,而我希望家乡脱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乡亲们都能戴上属于自己的桂冠。”在“一县一品”“一镇一特”战略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何承龙”们正在楚山汉水间书写新的创业故事——他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资本和技术,更是一颗服务湖北支点建设的拳拳赤子心,和一片让家乡重焕生机的浓浓故乡情。
来源 | 康养六郎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