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绿水青山映长江 生态修复绘答卷
近年来,荆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标准化管理的高效推进,到生态建设的系统谋划,荆州正以一系列扎实举措,书写着守护长江安澜、建设生态荆州的精彩篇章。
黄昏时分,在荆州沙市码头文创园,不少市民在这边休闲散步。赖世元是一位老荆州,在长江边已经生活了40年有余。如今的沙市码头让她觉得在荆州生活很幸福。
荆州市民 赖世元:之前这边是货运码头,秩序也差,环境卫生更差。就从(沙市码头)文创园打造以后,周围的环境绿油油一片,长江的水也是很清澈,很好,感到很幸福。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险在荆江”如何变成“美在荆江”。为推进长江大保护,近年来荆州市共梳理“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76家,关停并拆除340处长江干线非法码头。同时,荆州将荆江大堤防洪功能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开展河道清淤、岸线整治、生态修复等。
沙市码头文创园工作人员 李雨婷:依托沙市码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遗迹,将原来废弃的打包厂厂房、侯船室等一些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的修复和功能重塑,开展文化旅游,实现产业功能的转换,优秀历史文化建筑就有37处,开展了沿线复绿工程,绿化面积总共是在48.8万平方米左右,绿化率高达72.3%。
让“老厂区”变身“新秀场”,让过去的码头工业文化变身当前绿色生态文明的新风尚,通过河道清淤、岸线整治、生态修复,荆州启动了“荆江风情带”的建设,“美在荆江”成为崭新名片。
沙市码头文创园工作人员 李雨婷:现在已逐渐打造成集文化展示、创意工坊、旅游休闲、滨江观光、特色餐饮以及文化旅游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现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同时,园区与各单位联合20余档省市级大型活动及赛事,丰富了消费业态和场景,也更好地满足了市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及消费需求。
在荆州太湖港渠,梅槐社区前身是太湖农场梅槐分厂,将2.3公里的港中渠断面发包给本地职工进行养殖,变成了首尾相连的9个鱼塘,活渠生生变成了“死水”,水质常年为劣V类,居民苦不堪言。
荆州高新区太湖港街道梅槐社区居民 邬瑞:非常臭,特别是起南风。
为了彻底改善水质,荆州高新区清收了梅槐社区的9座鱼塘,清理2万多棵树木、迁移了28座坟墓。对沿岸进行了美化,新建了分类垃圾箱、栈道、幕墙以及休闲座椅等基础设施,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荆州高新区太湖港街道办事处梅槐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侯必纬:港中渠沿岸,我们会修建彩虹步道,微景观栽植一些梅树和槐树,包括其它各类景观树。预计在2025年年底完成辖区所有居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引进新型市场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和带动居民增收致富。
六年以来,荆州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系统推进长江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其中柳林洲长江岸线综合整治等多篇典型案例被国家采用。
荆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 王勇:下一步,全市上下发挥借鉴河(湖)长制常态化巡检的成熟模式,建立出一套日常巡查、后期督察、突击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对(已)完成整改排污口开展“回头看”、“后督查”,奋力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新画卷。
长江云新闻记者 温少海 万力源
通讯员 周栎 涂军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