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直通荆州 | 逐绿而行 荆江生态美景入画来

长江云新闻  2025-04-30 18:31:03
分享到:

20万尾中华鲟幼鱼在荆州放流 共护长江生态

近年来,荆州牢记嘱托,全面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大保护行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4月12日上午,在荆州区李埠镇沿江村候渡亭码头,中华鲟6月龄子二代幼鱼成功放流20万尾,它们将在长江中自由生长,为中华鲟种群的恢复贡献力量。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2025年,荆州市计划全年开展三次放流活动,总计放流中华鲟子二代幼鱼超100万尾。3月28日,已成功放流中华鲟子二代幼鱼60万尾、长江鲟5000尾,预计6月6日还将放流中华鲟子二代幼鱼20万尾以及长吻鮠和胭脂鱼幼鱼50万尾,将有助于科学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肖衎:这次荆州中华鲟放流活动一共放了201966尾,放流的中华鲟我们会有各种追踪手段。

志愿者 刘成果:今天我能帮着它们回家,特别有成就感,真希望它们在江里平平安安,繁衍生息,咱们的江河一直生机勃勃。

放流活动结束后,有关单位还开展了中华鲟保护宣传及执法监管,实施放流后跟踪监测,确保放流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肖衎:随着多年的放流活动,提高了全社会的中华鲟保护意识,也给中华鲟的保护创造了良好的局面。

从濒危到新生 “荆州三宝”保护成果显著

江湖遍布的湖北藏着不少宝贝,在荆州,中华鲟、麋鹿和江豚被当地亲切地称为称为“荆州三宝”‌。这三种动物不仅在当地具有重要生态价值,还因其独特的生态特征和保护意义而受到广泛关注。

在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来自长江大学中华鲟病害研究所所长许巧情带着十余名学生为鲟鱼标记,为今年后续的放流做准备。

长江大学中华鲟病害研究所所长 许巧情:让每一条鱼从长江放流到大海里面去以后吗,要知道它的亲本信息,这对我们追溯它的生长、繁殖,包括洄游路线,便于后面我们进一步增殖放流,保护这个物种。

许巧情介绍,相比较往年的一千多条,针对这次标记是历史之最,一共有3万尾鲟鱼打上了标记。有了这个标记,对比信息库一览便知。

长江大学中华鲟病害研究所所长 许巧情:这个比例越多,对于我们以后追踪这个信息就更准确了,以后这个比例会逐渐增加。

为了提高繁殖的质量,亲本的质量高低是关键。因此从幼鱼时期抓起,对雌雄鲟鱼有针对性的养育十分必要。但传统的B超鉴别方式无法在幼鱼时期鉴别雌雄,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许巧情开始新的尝试。

长江大学中华鲟病害研究所所长 许巧情: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完全可以诊断出来,这样也便于养殖场也好,包括我们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也好,很早的时候就把雌雄分开,尤其是培育亲本雌和雄(鲟鱼),它的营养是还是有差别的,这样便于亲本繁殖前的培育,这样繁殖率就更好了。苗种多了,我们增殖放流的数量肯定就可以往上不断增长。

针对性成熟的中华鲟亲本,中华鲟保护中心联合饲料供应厂家积极研发新型饲料,让即将成熟的中华鲟亲本性腺得到更好的发育。

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主任 周青:这个饲料主要就是仿中华鲟在海洋里面营养的结构,比以前更加完善,更加完备,通过饲料的改进,亲本的性腺发育明显比以前要好,而且苗种的质量和数量有明显提升。

近期,位于湖北石首天鹅洲的长江江豚苑、天鹅洲麋鹿苑向公众开放,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可以近距离赏江豚萌态、观麋鹿漫步了。

游客:我们非常荣幸能够近距离看到麋鹿,心情非常激动。我们石首有两大“国宝”,一个江豚,一个麋鹿,欢迎全国的朋友们都到石首来体验生态旅游。

武汉游客 董丽斌:想看看江豚长的什么样子,麋鹿到底像什么东西,我们来这个地方看一下,而且我们还想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赏豚观鹿的各地游客可以通过游湖北、携程等线上平台完成实名制购票,也可在景区售票窗口现场购票,园区现实行预约制,每日限流500人,建议游客提前购票入园。目前石首麋鹿种群数量已从最初的64头繁衍至3800多头;从单一麋鹿种群发展形成了4个自然野生麋鹿种群。此外,作为全球首个鲸类动物的故道自然迁地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鹅洲故道中的江豚数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湖北长江天鹅州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高级工程师 蔡家奇:从当时引进的5头江豚,曾经发展到了101头,期间向外输出过51头,目前仍然保持在75头的种群数量,且以每年10%的增长率(增长)。

绿水青山映长江 生态修复绘答卷

近年来,荆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标准化管理的高效推进,到生态建设的系统谋划,荆州正以一系列扎实举措,书写着守护长江安澜、建设生态荆州的精彩篇章。

黄昏时分,在荆州沙市码头文创园,不少市民在这边休闲散步。赖世元是一位老荆州,在长江边已经生活了40年有余。如今的沙市码头让她觉得在荆州生活很幸福。

荆州市民 赖世元:之前这边是货运码头,秩序也差,环境卫生更差。就从(沙市码头)文创园打造以后,周围的环境绿油油一片,长江的水也是很清澈,很好,感到很幸福。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险在荆江”如何变成“美在荆江”。为推进长江大保护,近年来荆州市共梳理“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76家,关停并拆除340处长江干线非法码头。同时,荆州将荆江大堤防洪功能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开展河道清淤、岸线整治、生态修复等。

沙市码头文创园工作人员 李雨婷:依托沙市码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遗迹,将原来废弃的打包厂厂房、侯船室等一些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的修复和功能重塑,开展文化旅游,实现产业功能的转换,优秀历史文化建筑就有37处,开展了沿线复绿工程,绿化面积总共是在48.8万平方米左右,绿化率高达72.3%。

让“老厂区”变身“新秀场”,让过去的码头工业文化变身当前绿色生态文明的新风尚,通过河道清淤、岸线整治、生态修复,荆州启动了“荆江风情带”的建设,“美在荆江”成为崭新名片。

沙市码头文创园工作人员 李雨婷:现在已逐渐打造成集文化展示、创意工坊、旅游休闲、滨江观光、特色餐饮以及文化旅游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现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同时,园区与各单位联合20余档省市级大型活动及赛事,丰富了消费业态和场景,也更好地满足了市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及消费需求。

在荆州太湖港渠,梅槐社区前身是太湖农场梅槐分厂,将2.3公里的港中渠断面发包给本地职工进行养殖,变成了首尾相连的9个鱼塘,活渠生生变成了“死水”,水质常年为劣V类,居民苦不堪言。

荆州高新区太湖港街道梅槐社区居民 邬瑞:非常臭,特别是起南风。

为了彻底改善水质,荆州高新区清收了梅槐社区的9座鱼塘,清理2万多棵树木、迁移了28座坟墓。对沿岸进行了美化,新建了分类垃圾箱、栈道、幕墙以及休闲座椅等基础设施,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荆州高新区太湖港街道办事处梅槐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侯必纬:港中渠沿岸,我们会修建彩虹步道,微景观栽植一些梅树和槐树,包括其它各类景观树。预计在2025年年底完成辖区所有居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引进新型市场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和带动居民增收致富。

六年以来,荆州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系统推进长江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其中柳林洲长江岸线综合整治等多篇典型案例被国家采用。

荆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 王勇:下一步,全市上下发挥借鉴河(湖)长制常态化巡检的成熟模式,建立出一套日常巡查、后期督察、突击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对(已)完成整改排污口开展“回头看”、“后督查”,奋力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新画卷。

长江云新闻记者 温少海 万力源

荆州台 陈叶 胡威虎

通讯员 周栎 刘长华 涂军桥

责任编辑 吴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