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理儿 | 一束“光”“智”领生产力
武汉紫东太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 刘昊
“紫东太初”它像人一样感知、推理、做决策,它会重塑国内外所有的产业生态,因为它改变了我们人机交互的模式。
紫东太初大模型3.0形象
(来源: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
这位智慧灵动的东方女性形象,正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由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发,以东方美学为魂、顶尖科技为骨。
诞生于荆楚大地、中国光谷的紫东太初
(来源: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
作为国内唯一的大模型国家队,“紫东太初”全国运营总部正式落户光谷,以20亿元投资布局算力基础设施与生态链建设,开启AI产业化落地的“中国速度”!
武汉紫东太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 刘昊
我们将“紫东太初”大模型与华工科技的焊缝识别项目相结合,目前能够做到使用原来10%的数据量,就达到120%的效果,它使得目前华工科技焊接一台整车的时间缩短为48秒。跟九州通合作形成了手术和医疗器械的检测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它的准确率是99%,远超于人工的80%。
紫东太初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落地应用
(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记者摄)
2022年,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光谷成立以来,科技成果转化也实现了“光速”发展。“紫东太初”多模态大模型已在20多个行业实现落地应用,赋能“人工智能+”场景超100个,其开放服务平台日均调用超百万次,服务企事业单位超1万家,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算力服务体系,也将武汉推上全球AI产业的高峰。
武汉紫东太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 刘昊
对于武汉,对于湖北有着非常强的信心,因为湖北的产业条件特别丰富,而且又有科创供应链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希望能够借助于湖北这样一个很好的产业集聚区,更快实现AI+产业的赋能。
科技之光
(来源: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
在未来一年时间里,瞄准光谷正在建设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紫东太初”全国运营总部将专门负责训练人形机器人的大脑,为机器人注入“东方慧根”,以科技智慧赋能千行百业。2025年的某个黎明,或许当你看见便利店的机械臂以太极之势为你烹煮莲藕排骨汤,或是手术室的AI助手正用量子思维缝合生命的裂隙——那将是光谷献给未来的第N个不可能。2025年,或许我们又将在这座“光之城”见证新的历史。
武汉紫东太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 刘昊
希望在今年的四季度能够见到第一款在行业应用的机器人产生。
1988年,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接全球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国光谷应运而生。逐光前行,30多年过去,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在这里取得突破;迎光奋进,一大批全球第一、中国首创在这里诞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赴光谷实地调研,对科技创新的关切和重视,始终如一。“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光谷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这些年,这束“光”,从跟跑、并跑,到奋力实现领跑,在时间里步履不停,在实践中练就独门绝技:一根细如发丝的光纤容纳全球70亿人同时通话,5年6破光传输世界纪录;8英寸硅光集成晶圆全球首发;65000通道双向脑机接口芯片实现国际领先;全球首个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上市;全球首个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成功研发……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现代服务业五大支柱产业板块,将光谷企业总收入送上万亿台阶。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从光纤点亮信息时代,到AI重塑生产力,当今天“紫东太初”的算力引擎轰鸣,我们听到的,是中国科技自立的坚强决心。这束光,让农田变硅谷,让“中国芯”闪耀。下一个30年,这束“光”,终将汇聚成为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未来,已来!
蓬勃发展的武汉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总监制:邓海
总策划:王小红
编审:肖鹏 涂丹 陈青
记者:管馨 苏文龙 袁勇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