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遇上法国蓝” 中法文化交融绽放新火花 ——湖北美术学院非遗融合工作坊公益教学活动圆满举办
四月的风,携着漆香与纸韵,在长江之畔织就了一场跨越山海的相遇。“中国红”的厚重与“法国蓝”的浪漫,在孩童的指尖交织成诗,千年非遗的智慧与当代美育的灵感,于方寸之间碰撞出璀璨星火。
4月26日上午,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内流淌着别样的艺术温度。社会美育学院以"非遗为媒、美育为桥",邀中法艺术家与武汉非遗传承人共启这场文化对话。漆树分泌的"东方血液"大漆与塞纳河畔的剪纸光影,在孩子们的惊叹声中完成了一次文明的互鉴。
文化根脉的当代诠释
活动伊始,湖北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何明在致辞中强调:"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根脉的守护。本次活动以国际视野重构传统艺术表达,展现了美育在文明对话中的桥梁作用。"
千年漆艺触手可及
合禾大漆艺术工作室李志敏老师带领孩子们穿越八千年漆文化长河。从《诗经》"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的古老记载,到现代文创中的大漆应用,孩子们通过亲手触摸漆树标本、观察漆器纹样,惊叹于"一滴漆液凝结的文明密码"。当五彩漆液在帆布包上自然流淌形成独一无二的"漂流漆"纹路时,参与者们直呼"像在画布上看到了星空"。
法兰西剪纸遇见中国童趣
法国剪纸艺术家埃玛纽尔・弗拉热带来的欧式剪纸在工作坊掀起活动高潮。他向孩子们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并展示自己精心绘制的剪纸手稿,从法国童话中灵动的精灵到自然主题下精美的镂空图案,一幅幅充满诗意与想象力的作品呈现在大家眼前,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剪纸是光的艺术,"弗拉热边示范边解说,"每一次下剪都在解开自然的谜题。"在中法导师联合指导下,憨态可掬的"小熊猫"与优雅的"小海豚"从彩纸中跃然而出,家长们的手机镜头记录下这场横跨亚欧大陆的艺术对话。
剪纸作品完成,孩子们在李志敏老师的指导下体验非遗“漂流漆”创作。五彩漆液在帆布包、扇子与明信片上自由流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然纹路。每一道痕迹都是天地的馈赠,是创意的印记,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趣味与匠心。
这场红与蓝的共舞,终将化作润物无声的春雨——当非遗不再囿于地域的疆界,当美育播种在跨文化的土壤,人类文明的百花园必将绽放更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绚丽花朵。湖北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正以这样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传统,永远在创新的路上生生不息。
据悉,本次活动是湖北美术学院"非遗+"美育系列的重要环节,未来还将持续推出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跨界课程。社会美育学院负责人何明表示:"当孩子们同时触摸漆艺的温润与剪纸的轻盈时,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种子已悄然播下。"
(长江云新闻记者 何瑛 通讯员 李志敏 李君 邱子萱 甘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