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荆州:解码“生态共富”方程式

江汉风  2025-04-30 13:42:32
分享到:

初夏的太湖港,波光粼粼,白鹭翩跹,掠过千亩稻田。不远处,紫糯烧酒厂的酒香悠悠传来,挂满枝头的脆冠梨果香四溢。

荆州区马山镇双挡村一隅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双垱村,是一个三面环绕太湖港的村庄。这里曾是省级贫困村,如今,却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两块国字号招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7.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7800元。

双垱村的致富密码是什么?答案就藏在“水”中。

流域治理:“灌渠泥淤”变“潺潺清流”

走进双垱村紫糯烧酒厂,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紫糯烧酒是用村里合作社自己种的紫糯,用传统工艺固态发酵酿出来的酒,醇香绵甜柔和,口感非常好。”酒厂员工郭邦军说。

紫糯烧酒是双垱村主导产业之一,不仅在本地销售,还进入深圳、重庆等地市场,销量突破4万斤,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带动合作社农户每亩增收约400元。“自从我们太湖港进行小流域治理后,水质好了,才种得出品质好的紫糯。好水出好谷,好谷出好酒!”双垱村党总支书记汤庚“一语道破天机”。

水,是双垱村产业发展之源。

双垱村紧邻太湖港水库,十年前,这里灌溉渠年久失修,村里的泥巴路狭窄难行,沟渠边、道路边垃圾遍地。

转机始于2015年。当第一辆混凝土搅拌车驶入村庄时,8公里长的青灰色水泥路如缎带般舒展开来。灌溉渠疏通、自来水改造、绿田合作社成立等一揽子“春风”吹进了村民心里。

双垱村的“潺潺清流”得益于流域综合治理。近些年,荆州区加大对太湖港流域的治理力度,重建万城闸,改扩建金台泵站、太湖港灌区,从沮漳河引水为太湖港流域提供生态补水;清淤疏挖、清障除杂、筑堤护坡,变“死水”为“活水”。“经过这几年的流域治理,水质逐步恢复到Ⅲ类,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我们的农田灌溉也用上了清澈的水。”汤庚感慨地说。

产业蝶变:一泓清水激活“绿色共富”

太湖港纯净清澈的水质,不仅为酿出高品质的紫糯烧酒奠定了基础,也对特色水果的种植带来益处,双垱村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脆冠梨”就是其中之一。

“灌溉水质有保障,我们的脆冠梨甘甜可口,咬一口汁水四溢,非常受市场欢迎。”梨园里,忙着剪枝的村民梁本俊连声称赞收益好,“土地流转有租金,合作社务工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过得比梨子还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垱村“傍”着好水,办起了酒厂,种起了果树,还吸引能人返乡兴办起多个专业合作社。

唐兵是土生土长的双垱人,2013年,他返回家乡,投身于水稻种植事业。作为“归雁”的典型代表,他创办的荆州市邦富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实施机械化作业和订单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村民收益。合作社年营收达350余万元,带动150余名村民就业。

近年来,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邦富农合作社开展起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

“以前水稻施用复合肥,不仅价格高,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通过绿色种养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解决土壤板结问题,不仅能节约成本,还可以提高水稻品质,增加收益。”唐兵介绍,目前,合作社已配备30台粪污收集车,能提供粪污收集、运输、还田“一条龙”服务。2024年消纳粪污7600吨,还田5万余亩,为种植户节约化肥成本150万元。

点“绿”成“金”,双垱村的产业升级一直在大步向前———

品牌化突围。注册“脆冠梨”“双垱晚优米”等商标,脆冠梨年产值达100万元,紫糯烧酒日产量跃至800斤;

全链条增值。引进市场主体,打造500亩四季果园和农旅综合体;

农文旅融合。建设红色文化馆,年接待研学团队超3000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采摘园消费增长40%。

治理创新:“村民共治”富美乡村

从环境治理,到绿色种植养殖,再到发展村级产业,双垱村的每一步,都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

村内创新“善治积分+多元协同”机制,将环境整治、产业参与等12项行为量化积分,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打扫自家庭院能积分,提建议被采纳能加“创新分”。在“善治积分超市”,正在兑换生活用品的村民周大姐说,“攒积分、比积分,让大家丢掉了坏习惯,形成好风尚。”

“一户联一湾”机制架起了干群连心桥。党员定期走访联系户,2024年共商决事项32项,群众满意度达98.6%。通过“村民议事—集体决策—阳光公示”闭环管理,村里实现了“秸秆禁烧零火点、矛盾纠纷零上访”的目标,文明乡风润物无声。

在双垱村,村集体每年将收益的30%投入民生,发展成果惠及“一老一小”。为223名老人购买意外险,为46户脱贫户送“清凉包”;建成18.9公里水泥路、120盏太阳能路灯,自来水、卫生厕所全覆盖;连续三年举办“百家宴”,村民共烹团年饭,共享发展成果。

夕阳西下,太湖港泛起金色涟漪。从“负债村”到“双国字”,双垱村以生态绿铺就共富路,酒香四溢、瓜果飘香、生态宜居、环境更美,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百姓富”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记者:琳玲、王章青、胡威虎

通讯员:赵晓玉、苏艳妮

编辑:陶威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