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为盏硒茶共品,绘就产业发展新图景
恩施好山水,硒引天下客。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长江之滨、武陵山腹地,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这里山川秀美、人文璀璨,富硒资源得天独厚,硒茶产业如荼发展。
5月27至28日,“科技之光点亮中国之美”主题活动暨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考察活动(湖北行)团队深入恩施,共同探寻恩施特色产业发展成果。
探秘硒都,触摸富硒产业脉动
恩施享有“世界硒都”美誉,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区。硒产业是恩施州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迄今为止“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和“超聚硒植物堇叶碎米荠”三大世界级资源。恩施州立足资源优势,加强硒产品精深加工,丰富硒产品体系,全力构筑全国硒产业高地。
考察团首站来到了恩施“世界硒都・硒博汇”场馆,解码千亿级富硒产业生态链,洞察资源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跃迁的“恩施路径”。该场馆是集中展示恩施硒产业发展和富硒产品的重要窗口,硒元素的发现历程、恩施独特的硒资源优势,通过馆内生动的图片和珍贵的展品一一呈现。在这里,考察团深入了解了硒资源、硒文化、硒科普等方面的情况,一同揭开了“硒”的神秘面纱。
溯源玉露,楚天好茶香飘万里
恩施州位于神奇的北纬30°名茶纬度上,“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最是硒都宜养人”的独特资源,造就了恩施硒茶与众不同的优良品质。
在恩施玉露博物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传承基地,生动展现了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的融合发展,馆内收藏的2000余件藏品,全面展示了中国蒸青绿茶及恩施玉露的发展史。在蒸青茶历史展区,时光仿佛倒流,唐、宋、明三代的茶文化场景生动再现。
恩施玉露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截至2024年底,恩施玉露产量达2830吨,产值18.9亿元,品牌价值38.66亿元。以恩施玉露、利川红等品牌为引领的茶产业,已成为恩施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景城一体,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夜幕降临,考察团来到宣恩“景城一体”文旅融合体验点。贡水河在灯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沿着河畔漫步,“六渡八楼十二桥”等景观依次呈现,一步一景,如诗如画。
近年来宣恩县按照“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理念,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贡水河沿岸景观提升和城市建设迭代升级,把整个县城作为一个大景区规划,一体建设、一体打造,让市民与游客共享提质升级成果。建成了湖北省首个以县城为支撑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出“龙游贡水”“贡秀”等拳头产品,用创意与技术让民俗和文化生动鲜活,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活动。
2024年,宣恩县旅游接待游客达1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1.8亿元,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经典案例。
产业赋能,巩固乡村振兴成果
近年来,恩施州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致力将茶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州的支柱产业,7个县市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带动83万名茶农脱贫致富。一片绿叶子变成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在宣恩县伍家台贡茶园,青山环绕,绿树成荫,近万亩的茶园郁郁葱葱。“皇恩宠锡”见证了伍家台贡茶的辉煌历史,伍家台贡茶因此名扬天下。热情好客的村民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三棒鼓”欢迎大家的到来。
伍家台贡茶,茶汤清绿明亮,香气扑鼻,滋味甘醇,让人回味无穷。如今,伍家台村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以茶叶为主的特色农业,采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了6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以茶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考察团成员感叹道:“这座北纬30°的秘境之城,正以一片茶叶为支点,撬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梨经济”开启乡村振兴“致富门”,“非遗技艺”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考察报道团来到宣恩县黄坪村,考察乡村振兴发展情况。黄坪村坚持党建引领、统战助力,带领“梨农”成立黄金梨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村民”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梨经济”。目前,已建成标准化梨园2450亩,梨产业产值达1600余万元。每到梨花盛开的季节,洁白的梨花漫山遍野,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当地政府免费为土家古法织染传承人马西沐提供染坊场所,支持她将非遗织染技艺与恩施茶文化相融合,创立“宣恩贡茶染”非遗技艺产业品牌,并在村内开办中国蓝采诗非遗基地,助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接下来,当地政府将持续强化“保护+创新”双驱动,搭建研学平台,为返乡人才提供创业补助、电商培训,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恩施北纬30°的云海,这片自然造化与人文积淀交织的神奇沃土,正以山水为纸、科技为笔、文化为墨,在加快建成支点的征程中,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答卷。
(长江云记者 李东东 石靖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