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点亮中国之美”系列报道二 | 文旅融合,描绘知音湖北画卷
湖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钟灵毓秀、山川风流,如同一幅美丽的画、一本厚重的书、一首激昂的诗、一座丰饶的园、一架通达的桥。锚定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荆楚大地正以文旅融合之笔,绘就“诗与远方”新卷轴。
从“破圈”到“出圈”,湖北文旅如何“上分”,有何“留量”密码?4月26日至28日,“科技之光点亮中国之美”主题活动暨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考察活动(湖北行)走进湖北省武汉市、襄阳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寻美荆楚大地,读懂以文彰旅“主旋律”,以旅彰文“交响乐”,文化和旅游双向奔赴“新华章”。
根脉所系,观历史人文景观
湖北是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这里历史厚重、人文荟萃。文武赤壁的交相辉映、铁血红安的荡气回肠、白云黄鹤的悠然意韵,让你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俊采星驰。
文化是旅游之魂。如何把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出来,让更多人感知湖北历史文化的厚重多姿?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王维泼墨挥毫为襄阳“文旅推介”。如今,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将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等历史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产品。
千年古城,万般神韵。走在襄阳古城,仿佛穿越时空,巍峨的城墙,雄伟的城楼、宽阔的护城河,还有墙体上存留的弹坑,见证了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经历的风云激荡和金戈铁马。不少市民游客,来此看古建、访遗迹,寻根脉、品文化,感受襄阳的悠长历史。“这里山清水秀,有文化有美食,是个百来不厌的宝藏城市。”踩着凹凸砖石,抚摸着斑驳城门,来自北京的游客刘女士仿佛看到了一段鼓角争鸣的历史。
以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为抓手,襄阳把文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扎实推进文旅产业融合、要素融合、服务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古韵新风相辉映、经济文化比翼飞。
漫步管家巷,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街巷恭候着每一位寻古访今的旅人。古法造纸、活字印刷等二十多项非遗项目和民俗展示项目琳琅满目,咖啡馆、文创店、汉服店等创意商铺层出不穷。经过保护开发,管家巷以建筑、景观、雕塑、商业、演艺等多方面展现襄阳文化,迅速成为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的“打卡地”。
管家巷是襄阳古城推进活化利用的一个缩影。襄阳的破局之处,在于拒绝“千城一面”的仿古套路,而是深挖地域特色:从古城墙、文物古迹等“一砖一瓦”的修复,到街区古风古貌的保留,再到襄阳历史文化的挖掘、展现,襄阳“一点一滴守住城市的“根”与“魂”,展现“半城烟火半城诗”的浪漫。
历史街区的复兴不在于“复旧”,而在于“激活”——当传统文化能承载现代生活,当古老空间能孕育新的消费场景,老城便能跨越时空打造更多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襄阳抢抓文旅产业发展“新风口”,瞄准文旅消费新特点,加快布局建设以影视主题、实景演艺、互动体验为主的沉浸式旅游项目,形成以襄阳古城、管家巷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体验业态,以华侨城奇幻度假区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度假酒店”现代城市休闲度假业态,以唐城、汉江游轮为代表的夜游业态等,铺展了一幅“从可观到可游,从看景到入景”的生动画卷。
古韵与未来交响,科技文化共激荡。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变“看景”为“入景”,让“流量”变“留量”。如今,襄阳每一处都散发着“诗和远方”的独特魅力,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其独有的方式,诉说着新的故事。
气象万千,赏山水诗意浪漫
湖北,四时皆秀色、无处不风光。这里山川壮丽、秀水灵动,宜昌高峡出平湖,武当山道法自然,神农架秘境幽深,让你一览“烟波浩渺接天际,千湖竞秀楚云间”的逶迤风光。
一河夜色起,客从八方来。武陵山深处,蜿蜒流淌的贡水河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桨声灯影里,由30多只竹筏串联而成、总长度200多米的“贡水游龙”,在碧水中蜿蜒游动。
沿贡水河畔行走,欣赏侗族文澜桥的秀美、土家墨达楼的壮观,品烤鱼鲜美,听古乐齐奏,赏土家婚俗,放河灯祈福。考察团以身如画,欣赏着这城市山水、民俗风情、璀璨灯影等相互交融的烟火画卷。
宣恩县城,打造“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的城市形象,以县城为核心的仙山贡水旅游区,逐渐形成了“夜经济”特色旅游品牌。当城市肌理与自然山水共生共荣,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琴瑟和鸣,宣恩便不再是匆匆路过的风景,而是让人诗意栖居的山水人文盛宴。
以城为景,融景于城,一座山区小城,正以生态为底色、人文为灵魂、融合为路径,书写着美美与共的浪漫诗篇。
4月27日,茶香弥漫,万亩茶园沿山势起伏,如绿色波浪涌动。游客沿着木阶拾级而上,忙着采摘新鲜的茶叶嫩芽。“听说伍家台的茶是贡茶,我们也来体验一下采茶之乐。”游客李先生表示。
这片海拔800余米的茶园,正是“伍家台贡茶”的核心产区。1784年,土苗汉子伍昌臣用竹背篓将春茶背出武陵深山,精制的茶叶获乾隆御赐“皇恩宠锡”金匾。如今,他的传人们已建起万亩生态茶园。
漫山遍野的游客,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有了更丰富的诠释。传统茶产业与旅游的融合,让伍家台茶产业超越了单纯的采茶、制茶范畴,以茶为桥梁,连接起更多元的文旅新体验。
考察团走进恩施玉露博物馆,深入了解了恩施玉露的蒸青工艺、历史渊源。馆内收藏了2000余件与茶相关的藏品,并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实景还原了万里茶道景观,全面展示了从唐朝至今的饮茶方式演变及恩施玉露的发展历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茶山变身网红打卡地,当茶香融入文创与舌尖,从“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到“一片风景链动全域发展”,这场“茶旅融合”的升级,正重新定义恩施茶产业的附加值。
淌山水诗意,绘人文长卷。近年来,湖北通过“景区提质”“服务提升”等专项行动,推动自然景观与现代旅游服务深度融合,做美“点”、串好“线”、形成“片”,立体化展示荆山楚水、荆风楚韵,一幅文化与自然有机融合、交相辉映的诗意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
融合“旅游+”,品丰盛文旅大餐
近年来,湖北推动文旅融合从“物理融合”走向“化学反应”。以“旅游+”多业态推动旅游产品、传统文化、景区景点相互交融,用新玩法、新消费、新展示为游客带来四季不停的旅游脚步、绚烂丰富的文化体验。
“文旅+演出”,为湖北旅游“加戏”。共饮拦门酒,共跳土家摆手舞……在恩施大剧院,民族歌舞剧《西兰卡普》精彩上演。该剧融合“非遗+科技”,精彩的民族文化演出和现代科技的赋能,成为恩施州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推动传统文化引流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不止如此,新编历史话剧《屈原》、舞台剧《荆楚映象》、舞剧《乐和长歌》,一台台接连推出的文旅大戏,使得湖北新文旅、泛娱乐业态供给越来越丰富。
“文旅+影视”,为湖北旅游“加码”。在唐城影视基地,南街商铺林立、烟火可亲,北街盛唐风情、活色生香。襄阳唐城把历史元素融入实景演艺中,叫响夜经济品牌。通过全息投影重现盛唐气象,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一日看尽长安花”。“影视+旅游”打造文旅融合新引擎,为游客营造出一幅穿越时空的不夜画景。此外,《花梦令》等一大批微短剧在湖北开机,带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成为新风尚。
“旅游+乡村”,为湖北旅游“加餐”。“村子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千亩黄金梨基地,雪白的花海中蝶舞蜂飞,游客穿梭其间拍照打卡。黄坪村深挖资源禀赋,构建“一梨一茶一游”产业格局,打造了白天可畅游梨花田园,夜间可栖息民宿,饿了农田里摘菜的多场景“新农村”游乐场景,和美乡村愈加美丽富饶、多姿多彩。
在“引客入鄂、留客驻鄂”上谋实事、出实招、见实效,让四海宾朋“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成为湖北这座文化旅游“宝藏”被更多人看见的关键。一季度,湖北文旅市场热度高涨,全省累计接待游客超1.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千亿元。
一边乘势扬势、一边守正创新,湖北的山水之美、人文之胜正因文旅融合的催化和重构,持续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而荆山楚水的至臻风景,正时时新、日日新,向全球游客述说着“不得不来”的N个理由。
(长江云记者:胡傲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