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点亮中国之美”系列报道一 | 潮涌荆楚,向“新”崛起
科技创新是湖北的最大优势、金字招牌,是引领支点建设的第一动力。新年伊始,省委提出,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创新策源力,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创新策源如何闯关破题?一方面,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湖北制造奔涌向“新”;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加速崛起。4月26日至28日,“科技之光点亮中国之美”主题活动暨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考察活动(湖北行)走进湖北省武汉市、襄阳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目之所及,见证着荆楚大地喷薄涌动的创新热潮。
向“高”而攀
低空经济乘势腾飞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国光谷”,一直是创业者的梦想高地。从研发中国第一根实用光纤到成为高新企业聚集地;从部分细分领域“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这些年,光谷“这束光”不断攀“高”向“新”,这片热土日夜都发生着与自主创新有关的故事。
总部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同时掌握三大主流预制棒制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走进长飞光纤展厅,一面挂满专利证书的“专利墙”,彰显着公司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长飞光纤高级副总裁周理晶介绍:“我们已申请专利2000余项,已授权专利1400余项。”过去,国外凭借领先技术掌握国际市场话语权。如今,通过自主创新、链式创新,其生产的单根光纤预制棒可以拉10000多公里光纤,领跑全球。
正是无数个“从0到1”的成果、从无到有的跨越,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的根基,凭借自主创新的精神,长飞光纤不断刷新全球光通信传输纪录。
“策源”,是要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向“新”突破、自立自强的接力,让光谷这片科研沃土一步步走向世界。
起飞、盘旋、翻转,一辆固定无人机拉出彩烟,在蓝天下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另一方,一辆无人机携带紧急医疗物资,如同“空中快递员”,沿着预先设定应急航线,快速、平稳地抵达指定区域。作为“空中劳模”,普宙科技生产的无人机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与民生应用,3分钟即能抵达任意现场。
作为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成为各方比拼竞速的新赛道。
在湖北,低空经济正迎风而起,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打“飞的”上班,快递无人机“闪送”,乘坐eVTOL旅游……蓝天之下,各式各样的飞行器穿梭天际,赋能千行百业,抢滩万亿蓝海。
湖北省政府印发《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为全省低空经济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蓝图;武汉市批复24条低空飞行航线,全面覆盖短途运输、空中游览、物流运输等多个领域;东湖高新区打造全国首个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成为低空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作为全球竞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正在新时代产业变革的“黄金赛道”上“振翅高飞”,打造未来产业增长新引擎。
列车悬挂在轨道桥梁下方,在半空中“飞行”而过。置身于离地十多米的“悬空”车厢内,看九峰山、光谷生态走廊的美丽风景从超大舷窗和透明车底之外飞驰而过。这是考察团乘坐“光谷光子号”所目睹的科幻场景。如今,这一幕场景定格在无数人的镜头和记忆中,成为武汉城市文旅的赛博新名片。
光谷空轨配有多项创新科技——国内首条悬挂式单轨系统,列车车身由高强度铝合金打造,最高时速60公里,具备全自动驾驶、智能调度、故障自诊断等功能。车内配置全景玻璃舱、无线充电座椅及ar导览屏,乘客可360度俯瞰光谷科创地标……光谷空轨以其颠覆式创新和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不仅为游客带来一种全新的观光视角,更成为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实践。
新兴产业的蓬勃,带动新经济广阔前景。今日之湖北,向“高”攀、向“精”进、向“新”拓,湖北在加快崛起的新赛道上,算力、存力、AI、脑机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湖北产业积厚成势、奔涌向“新”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向“新”图强
湖北制造转型升级
4月28日,在东风汽车纳米科技(襄阳)有限公司总装车间,机械臂上下挥舞,物料小车来回穿梭,一辆辆外形精美、配置精良的东风纳米01陆续下线……该公司是襄阳市唯一的新能源乘用车整车项目,也是襄阳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破局之举。通过“四化升级”、绿色制造,打造产业集聚“强磁场”,为襄阳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能。
在襄阳街头,一辆白色的无人末端配送车正在街上行驶。这辆车没有驾驶室,搭载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能自动识别红绿灯、行道线,提前避让,按预定线路将货物送到指定地点。
新能源绿色智能工厂、无人末端配送车,是襄阳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襄阳将建设车联网先导区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升级。“可靠的网”“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共同形成了襄阳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的优势。而产线升级的背后,是襄阳从“制造”向“智造”的华丽蝶变。
汽车产业是湖北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发挥着工业经济“压舱石”的作用。自1969年“二汽”落子十堰后,历经50余年的发展,湖北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省份之一。“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3个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
从热火朝天的项目工地,到机器轰鸣的企业车间,当下,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变革,正在荆楚铺展开来。
在金鹰重工,焊花飞溅,机器轰鸣,工人忙碌的身影和机械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奋进的乐章,停放在铁道线上的轨道工程装备整装待发。这批铁路工程机械将跨江过海,运抵“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作为国内轨道工程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金鹰重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已掌握核心技术50多项,取得专利200多项。工厂还采用了众多数字化、自动化技术应用,为大国重器保驾护航。
从工业制造到日常生活,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加快走向“生产线”,赋能千行百业从“制造”到“智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转化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闯关破题
创新策源硬核支撑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要求湖北“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6次考察湖北,并对湖北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
殷殷嘱托,荆楚儿女牢记于心,奋发作为。近年来,湖北始终重视创新、鼓励创新、锐意创新,加快打造龙头引领、梯次发展的全域科技创新转化体系,汇聚了“金字塔式”的科创力量:
科技自立自强增添新底气。湖北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湖北现有两院院士82位,高校132所、在校大学生近200万人。涌现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两院院士李德仁,“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等一批杰出科学家。
创新策源能力跃上新台阶。拥有1家国家实验室、35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了10家湖北实验室;已建在建大科学装置达到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63家、新型研发机构525家……汇聚41.5万名研发人员(数量全国第6)和1121万名技能人才。
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突破。存储芯片、心肌旋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技术和产品世界领先;“快舟”火箭发射次数、载荷质量、入轨卫星数量均居全国第1;高端三维五轴激光加工机床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去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湖北19个项目获奖,获奖数全国第2,创历史新高。
科技、教育、人才三大要素叠加,向高竞攀、向新笃行,创新创造成为荆楚大地最强劲的旋律。全省科技创新实现聚势突破,接续“闯关”、“破题”,不断提升科技“硬核力”。新质生产力正在湖北积厚成势。
翻开湖北科创成绩单,一家家科创企业拔节生长,一系列创新成果接连涌现,一个个应用场景开启未来,创新发展“格局”已打开,创新能级再攀升。
空中,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蓬勃发展;地面,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网约车提档加速,传统重工转型突破。
科研一线,以每年突破6项重大基础研究、攻克10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20项标志性产品为核心的“61020”全链条攻关硕果累累,存储芯片、心肌旋切等一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生产一线,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为骨干的“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即将达到万亿规模。
向“高”而兴、向“新”图强,面向未来,湖北敢想、敢拼、敢创新。
(长江云记者:胡傲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