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编钟“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北京召开的这个会上,湖北作代表性发言
4月28日下午,国家档案局在北京皇史宬召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总结座谈会。座谈会上,河南省、湖北省、国家档案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少林寺碑碣(566—1990)》《随州曾侯乙编钟》、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的情况和后续保护利用计划。国家档案局局长王绍忠出席并讲话。
王绍忠指出,要完善世界记忆项目在中国的发展体系,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文化大省可以建立省级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加强档案文献申遗的顶层设计,推动更多具有中华文化代表性的档案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让中国记忆成为世界记忆。
随州曾侯乙编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填补了湖北省在此领域的空白。“随州曾侯乙编钟是世界范围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刻在青铜器编钟上的音乐文献,而且铭文与乐器融为一体,互为印证,这种形式极为独特,也非常罕见。它向世界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对音乐就有非常高的认识。”国家档案局世界记忆项目负责人王红敏介绍,随州曾侯乙编钟3755字铭文,能够与保存完好的钟声相互印证,是目前世界仅存的公元前5世纪声文对应的档案文献。
湖北省委副秘书长高建舟在发言中指出,湖北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档案局工作要求,做好“后半篇文章”,高水平保护筑牢根基。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健全“本体保护+数字孪生”双轨保护机制。一方面,升级文物保存环境,采用恒温恒湿、防氧化等先进技术,延长编钟物理寿命;另一方面,运用3D建模技术复原编钟铸造工艺,通过声纹分析技术保存乐音数据,确保“数字永生”。
40多年来,湖北省博物馆的随州曾侯乙编钟陈列已升级到第八版,每一次的陈列展览的改造升级,都是不断探索创新。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介绍,“下一步,我们应该利用“展览+”的方式,运用科技的手段来达到科技赋能,来拓展我们暂存的有限的物理空间。真正让曾侯乙编钟的文物能够活起来,更好传播荆楚文化。”
“利用5月23日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进一步来推荐展示我们编钟一系列的文化活动。通过建设、改造博物馆,提升编钟遗址展示厅,编钟音乐展示厅等在内的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要素,推广编钟主体的精品旅游线路。”随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陈兴旺介绍,围绕随州曾侯乙墓(编钟出土地)、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省博物馆(编钟陈列馆)等节点,随州市推出“编钟主题旅游线路”。持续擦亮中国编钟之乡的金字招牌,推动随州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据悉,世界记忆项目与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遗产类旗舰项目。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其中包括中国国家档案局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至此,我国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的档案文献遗产增至18项。
(长江云新闻记者 牛寅 通讯员 赵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