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短视频,想看又怕看 当心!孩子可能得了强迫症
10岁女童刷短视频,一会儿大笑,一会儿紧张得直咬指甲,最近更是演变成整日“录屏”反复检查的地步,吃不下,也睡不香,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经医生评估,孩子这是得了强迫症!
10岁男童刷短视频边刷边录屏
家住江岸区10岁的小羽(化名)近期迷上了刷短视频。“她刷短视频都刷魔怔了,一会儿大笑,一会儿焦虑。”妈妈王女士介绍,最近小羽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刷手机看短视频,起初是对着手机傻笑,渐渐地一会儿笑,一会儿紧张得咬指甲。更让人费解的是,妈妈最近发现小羽一边刷视频一边录屏,刷十分钟短视频,可能要反复看录屏十多遍才能放心。要是中途被打断了,小羽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上学会焦虑,放学后作业也不做,总是偷偷翻手机。
“这该不会是手机上瘾了吧?!”妈妈不放心,带着孩子前来武汉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
为何要录屏检查?
医生说:这是强迫症
经刘敏副主任医师评估,小羽这不是手机上瘾,而是得了强迫症!至于小羽反复录屏的做法,刘敏副主任医师经过耐心地沟通后终于弄清楚。原来小羽曾刷到过成年人亲吻的镜头,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不小心手滑给视频点了个赞。小羽发现后十分担心,生怕爸爸妈妈和同学们看到,赶紧取消了。
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后来频繁刷到同类视频,小羽又想看,又怕身边人发现。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边刷视频边录屏,刷完一段时间后就再观看录屏,这样可以反复检查,不容易犯错。久而久之,检查的次数越来越多,每天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这才被家长带来武汉儿童医院就诊。
这是算法的“陷阱”
儿童更容易中招
“系统发现你停留了点赞了,就认为你爱看,接下来就会为你集中推送一批同类视频。”武汉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刘敏副主任医师介绍,算法会根据你的“完播率”不断给你推送相似内容。这其中,可能有我们感兴趣的内容,也可能是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两性、恐怖、焦虑的内容。
儿童,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于一些尚未了解过的内容容易产生浓厚兴趣,明知道家长不让看但是又想看,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一些强迫行为,比如:像小羽一样的录屏反复检查的行为;还有一些孩子表现为对评论、点赞的过度关注等等。
孩子出现半年以上的强迫行为
当心这是强迫症
普通人洗手2分钟就干净了,强迫症患者洗手2小时还觉得“脏”;普通人检查2次门是否锁好,强迫症患者检查2小时都出不了门;普通人文具随意放进笔盒里,强迫症患者每支笔都有固定的位置,放错一根就难受。刘敏副主任医师介绍,强迫症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毛病”,这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核心特征的精神障碍,患者会因无法控制的侵入性念头或重复行为感到强烈焦虑,且通常伴随明显的功能损害。
孩子出现强迫行为,家长一味强硬制止是不可取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家长可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关心和安抚,陪着孩子一起度过这个“强迫期”。也可设置“焦虑瓶”,鼓励孩子将让他感到焦虑的事情写下来,放进焦虑瓶中,全家一起讨论这个事儿,用事实来打消孩子的疑虑。当孩子忍不住进行重复行为时,家长可设定闹钟,陪孩子一起干点其他事儿,一次次拉长忍耐时长,给大脑按下“暂停键”,减少强迫症的发生。
强迫症的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刘敏副主任医师提醒,强迫症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带来全方位的伤害,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和生活。如果孩子的强迫症状从单一动作发展为复杂行为链条,单次强迫症状持续一小时以上无法自行停止、强迫症状出现半年以上,或因强迫症状导致严重失眠或情绪崩溃,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建议第一时间前往武汉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进行干预治疗。同时,青春期孩子身心敏感,建议家长为这一时期的孩子提供适当的青春期科普教育。如果孩子遇到问题,主动和家长沟通、寻求帮助,家长也应理性对待,和孩子一起度过这个“敏感”阶段。
(来源 健康合伙人 通讯员 张璟祎 摄影 张祖国 记者 罗冰 编辑 叶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