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松滋:从“靠江吃江”到“靠田致富” 上岸渔民的新“渔歌”
长江禁捕,让世代以渔为生的渔民们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在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涴市镇大口村,一场从“靠江吃江”到“靠田致富”的转型悄然展开,铺就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之路。
松滋涴市镇的大口村是一个三面环水的美丽村庄,村里以及周边密布着385条大大小小的河湖,水源都来自长江。过去这里的乡亲们靠水吃水以捕鱼为生,2020年长江禁捕政策实施后,渔民们告别了世代相依的渔船,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创造着新的生活。
福林家庭农场负责人熊福林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农场去年新建的智能化大棚,从山东学来的新技术。”
如今,熊福林在谈论起种菜、育苗时已是头头是道,但五年前的他,还只是个地道的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长江之滨,捕鱼是他们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2020年,长江禁捕政策开始实施,尽管心中满是对渔船的眷恋与不舍,熊福林还是毅然踏上了转型之路。
福林家庭农场负责人熊福林说:“靠着政府给的补贴,流转了60亩土地,做小麦-西瓜-棉花套种,第一年就赚了10万块钱,跟捕鱼比年收入翻了一番,那时就尝到了甜头。”
多次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外出考察学习,熊福林的眼界愈发开阔,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从山东、浙江等地引进的新技术和新品种。如今,他的家庭农场已扩展到1300亩,还建起智能化大棚,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鸡粪肥田种瓜果,废弃物变废为宝,农产品品质节节攀升。
熊福林的转型之路,与大口村水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近年来,村里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坡等工程,昔日的“脏乱差”沟渠已蝶变为“田成方、渠相连”的现代化农田网络。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庄稼也喝上了甘甜的“放心水”。水清土沃的环境反哺了产业的发展,为熊福林的农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23年,熊福林又新建了5000平方米的智能化育苗大棚,年育苗收入突破了300万元,带动了周边6000亩农田的“旱涝保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创办了“田间课堂”,免费传授嫁接技术,不仅提高了周边农户的种植水平,更助力他们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松滋市涴市镇大口村党总支书记张志凌说:“福林农场带动6家主体,流转土地近4000亩,带动百余户村民就业。”
除了渔民上岸,在这片沃土还有很多移民在这里安家。在涴市镇月堤村一片赤松茸的种植基地,地里这些长势喜人的赤松茸,不仅是高端食用菌,更是承载一位三峡移民的创业梦想。
这片20亩的赤松茸种植区是三峡移民刘建平与熊福林合伙开发的林下经济。在防护林湿润阴凉的环境中,赤松茸长势喜人。更妙的是,种植过程中使用的稻壳、秸秆等养料在分解后,又转化成为防护林的优质肥料,由此形成了“林菌共生”的良性生态循环。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不仅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松滋市广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刘建平说:“新鲜菇20元一斤,烘干之后可以卖到200元一斤。”
凭借早年积累的电商经验,刘建平将赤松茸的销售渠道拓展到了直播间。
大口村的转变只是涴市镇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2018年至2024年间,涴市镇在长江边拆除了15个砂石码头,复绿了8公里岸线;重点区域打造了“秸秆回收-赤松茸种植-有机肥还田”的循环链。同时,在十八个村居通过“村湾夜话”等形式,村民共谋治理方案,户厕改造、积分管理等举措得到了顺利推进,矛盾化解率超过了90%。曾经的涴米河污水横流,如今通过“田渠塘三级减污”模式,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
松滋市涴市镇党委副书记周琼表示:“如今,涴米河沿岸的农田亩产收益提升40%,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真正做到了’护一泓清水、富一方百姓’。”
生态优先不是限制,而是新发展的起点。在这里,退捕渔民成了致富能手,三峡移民变身电商达人,曾经的砂石码头化作江滩公园——每一个转变,都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注脚。随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持续推进,这片土地上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正和江岸的防护林一样,不断生长蔓延。
记者:陈旭、廖梦、吴斌 通讯员:朱钰
编辑:朱佳敏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