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白鸽”起舞栖武陵——土家农民覃正华与珙桐林的38年生命契约

长江云新闻  2025-04-27 16:17:38
分享到:

在鄂西武陵山脉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厚丰溪村的十里横山,一片面积约2亩的野生珙桐林正迎来盛花期,上万朵形如白鸽的苞片随风颤动,宛如群鸽振翅。这片被学界称为“植物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群落,是58岁土家农民覃正华用半生守护的“生命诺言”。

一句“留着”,他决心让柴山闲着

清晨,晨雾还未散尽,58岁的覃正华已踩着露水攀上60度的陡坡。柴刀起落间,缠绕珙桐的葛藤簌簌坠落。“这些藤蔓像绞索,会要了珙桐的命。”布满老茧的手掌轻抚着树干上的伤疤,这是他守护这片珙桐林的第39个春天。

这片林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划归覃正华家。1987年,20岁的覃正华从父亲手中接过柴山时,那些碗口粗的“怪树”早已扎根。老辈子说“这树稀罕”,但具体珍贵在哪里,大家也说不上来。收盆景的张老三路过时低声提醒:“这是珍稀植物,比金弹子金贵,得留着!”就是这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如同一颗种子,悄然埋进了覃正华的心田。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被当地人称为“鸽子花”的植物,学名珙桐,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当时正值邻近的高家堰镇盆景产业兴起,一株造型好的珍稀苗木能卖上千元——相当于普通农户全年收入。周边不少村民瞅准商机,纷纷投身挖掘珍稀树木的行列。与此同时,山林里诸如葛根、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因市场广阔,也能为村民带来实打实的收入。“钱没了可以再赚,可这片珙桐林要是没了,就永远消失了!”在众多利益诱惑下,覃正华却做了个“傻决定”:让柴山闲置,自己选择打零工以维持家庭生计。

“最难的是2016年那场大雪,有几株珙桐翻了蔸。”覃正华望着林中茂盛的珙桐树感慨道。当时山林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暴雪压垮了十几株杂木,他冒雪进山抢救,徒手为珙桐清理积雪,为受损树枝搭建支架,手指冻得失去知觉,最终保住了3株胸径超30厘米的成树。

为了给珙桐创造更适宜的生长环境,覃正华可谓绞尽脑汁。他仔细观察陡坡地形,清理水沟环境,确保雨水能及时排走,避免积水影响珙桐根系。他还四处寻觅、移栽鸢尾花等适合与珙桐伴生的植物,丰富山林生态系统。“几乎每年都来看,每天都来打理几个小时,坚持了好些年,这片珙桐树林才慢慢有了如今繁茂的模样。”覃正华倍感欣慰。

捂着“秘密”,他亲手把树养大成林

守护之路,布满荆棘。随着周边地区对山林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类人员频繁出入山林,覃正华愈发强烈地意识到,仅仅依靠自己平日里的悉心照料远远不够,要想让这片珙桐林长久、安然地存活下去,必须将它的“秘密”严严实实地藏好,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知晓这片山林里竟藏着如此珍贵的宝藏。

“树苗小的时候,我没有告诉任何人这是珙桐树,总担心有人砍柴伤了它或者偷采它!”覃正华指着一处陈旧的树干横截面,疤痕不远处新长出的嫩芽在风中轻轻摇晃:“早年修路,施工人员对珙桐缺乏认知,不小心破坏了这棵,现在又长回来了。”说起这段往事,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心疼。

20世纪90年代,当地掀起经济林开发热潮,有人劝他改种柑橘,更有苗木商开出高价。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覃正华不得不将秘密深埋心底,采取更加隐秘的守护方式。他巡山的频次更加密集而不固定,经常趁着晨昏检查珙桐的生长情况;遇到可疑人员在山林附近徘徊,他就远远地跟着,直到确认对方离开。有一次,几个陌生面孔把车停在路边,对山林里开花的珙桐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树就是普通树,在山里很常见!”覃正华口中虽这样说,却寸步不离地跟在他们身边,最终逼退了这些人。在他心里,他只想让它们在这片山林里自由自在地生长。

后来,智能手机普及,身边的人都热衷于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点滴,可覃正华也很少发朋友圈,即便偶尔分享山林的照片,也绝口不提珙桐。“盼树成林,就跟盼自己孩子成龙成凤一样。”38年来,他将这片珙桐林的秘密深埋心底,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连附近的乡邻也不例外。他害怕一旦说出去,那些美丽的“白鸽”就会面临被偷挖、贩卖的厄运,从此消失在十里横山。

“看到它们健康长大,再苦再累都值了。”抚摸着斑驳的树干,覃正华的眼神里满是温柔。正是这份近乎偏执的坚持,让这片珙桐林得以在岁月中安然生长,成大成林。“多好看啊,真正的开花结果!”覃正华弯腰捡拾着地上的珙桐花瓣,小心翼翼地放进随身带的口袋里。花瓣洁白如雪,边缘微微卷曲,像极了鸽子的羽毛。

屋里屋外,他把日子过成了诗

穿过那片茂密、静谧的珙桐树林,便能看到覃正华的家安静地坐落在山坳之间。房屋门楣上,“十星文明户”“生态文明户” 的牌匾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彰显着主人家对生活、对生态的热爱与追求。走进农家小院,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整洁有序的景象,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杂物。

稻场上,几株映山红开得正艳,红得夺目;珍稀药材“江边一碗水”舒展着宽大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这是我从网上买来的罗汉松,用废旧轮胎、铁丝和摩托车零件给它做造型,慢慢定型后,就有了现在这独特的模样。”覃正华一边给花浇水,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言语间满是对这些花草的喜爱。

屋后,菜园规划得整整齐齐,各种时令蔬菜长势喜人,翠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烁着生机的光芒。十几笼蜂箱错落摆放,蜜蜂们忙碌地穿梭其中,嗡嗡的声音仿佛是一首欢快的劳动之歌。浇花、养蜂、打扫庭院……覃正华把房前屋后的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咱在农村生活,就得把环境收拾干净,种点花花草草,这样蝴蝶、蜜蜂都来了,看着心里欢喜,心情也格外舒畅!”他笑着说道,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

屋内,布置简洁而温馨。玻璃瓶里插着刚从山林里采来的鸢尾花,淡雅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与墙上挂着的花鸟装饰画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桌上整齐摆放着覃正华自制的鸽子花书签——那些从林间捡拾的凋落苞片,被他轻轻展开、抹平,白色的“翅膀”在夕阳中微微发亮。

“山是大自然最宝贵的馈赠,我从小就喜欢在山里转悠,对这些花花草草有着特殊的感情。”覃正华望向门口连绵起伏的青山,眼神中透着温柔与深情。平日里,他和妻子为了生活,常年在外打零工,可无论走到哪里,心里始终惦记着山里的那片珙桐林。每次结束打工回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奔向山林,去看看他的“宝贝们”。“只要看到它们长得好,在外再苦再累,心里都觉得值得。”在他眼中,珙桐是“稀奇珍宝”,而一花一木、一蜂一蝶,都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礼物,值得用最细腻的心去呵护。

半生守望,终见白鸽舞动青山

“今年花开得最好,像在报恩。”覃正华弯腰拾起一片珙桐花瓣,洁白苞片在掌心微微颤动。往年的春天,这片珙桐林总是静悄悄的,只有松鼠在枝头跳跃,山雀在叶间觅食。2025年暮春,适宜的温度让30余株珙桐迎来了最盛大的花期。清晨的阳光穿过云层,洒在雪白的苞片上,整座山林仿佛栖息着千万只白鸽,绵延十里横山。此起彼伏的快门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举着手机直播的网红,让十里横山变得热闹非凡。站在山脚的覃正华有些恍惚——38年前那个决定“留着”的年轻人,如今鬓角已染霜白。

如今,这片曾经不起眼的柴山,已成为拥有30余株平均树龄50年珙桐的野生群落。“最大的一株胸围达127厘米,100厘米以上的有15株。”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股工作人员现场查看后,将这些信息登记到全县珍稀古树名木保护系统电子档案。

五一前后,这片白鸽迎来盛花期。万千“白鸽”在风中起舞的壮观景象,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县林业局已在这里树立了保护牌,我也更加义不容辞成为这片山林的守护者。”站在山脚,望着绵延的珙桐林,覃正华感到无限欣慰。想起三十八年前那个第一次见到“白鸽”飞舞的下午,没想到一个简单的“留着”的承诺,会成为他半生的坚守,从他的鬓生华发到它的“满树芳华”,都在诉说着时间的力量。

山风拂过,万千“白鸽”,簌簌作响,似要振翅飞翔。覃正华深吸一口气,轻嗅珙桐花的清香,离开时有无数不舍。在他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万千白鸽振翅的声音。“守护不在乎轰轰烈烈,贵在年年岁岁的坚持。”覃正华的话朴素如山林里的风。夕阳西下,万千“白鸽”在余晖中簌簌作响,仿佛在应和这个跨越38年的承诺。

记者手记

在这片会“飞”的森林里,我看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一个普通人用半生光阴书写的生命诗篇。覃正华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让我读懂了“守护”二字的分量——那是夜晚巡山的手电微光,是暴风雪中护树的体温,更是当代农民对“绿水青山”最朴实的理解。他的故事启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制度设计,更需要千万个“覃正华”的日常坚守。当这种坚守乘以时间的厚度,终将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光芒,如同那满山“白鸽”,在新时代的春风中振翅高飞。

(来源 长阳融媒体中心 记者 习倩)

责任编辑 陶多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