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棉籽的智能之旅:看湖北如何打造百亿级棉业生态圈
4月25日,“稳企安农 护航实体”2025长江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暨风险管理交流会在武汉成功举办。现场,200余位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围绕“新格局下棉花纺织企业转型发展”展开深度对话,共绘产业升级路线图。
科技赋能:
银丰棉花领航智慧农业新实践
“通过‘院士品种+智能系统’双轮驱动,我们正重塑棉花种植新生态。”湖北银丰棉花总经理刘爽在圆桌论坛上介绍,企业种植规模实现三年三级跳:2022年200亩试验田完成全流程机械化突破,2023年2000亩示范基地首创湖北“滴灌+水肥一体化”智能种植体系,2024年院士品种“华棉2270”等10个优质品种落地4000亩基地,带动亩均产量提升15%。在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指导下,全省示范种植面积有望突破2万亩。
模式创新:
整村托管催生3700%增长奇迹
“机械化采棉正在改写长江流域植棉史。”江西江棉科技总经理杨军展示的数据引发关注:企业依托“企业+村集体”整村托管模式,2024年种植面积从100亩飙升至3800亩,同比暴增3700%。其核心科技示范田通过智能滴灌系统,实现亩产较传统种植提升50公斤。据了解,公司今年将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和彭泽县棉船镇开展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的棉花轻简化栽培示范。
标准突破:
28毫米中绒棉打开产业新空间
“湖北棉正重新定义非织造布原料标准。”稳健医疗研发副总裁纪华向记者介绍,2024年集团在鄂订单种植的5000亩机采棉纤维长度稳定在28毫米,100%达到国家中绒棉标准。今年计划在湖北地区种植面积增加至1万亩。“我们将以1万亩示范基地为支点,持续完善订单农业模式,在武汉新洲、黄冈、孝感汉川等重点产区形成示范效应。”纪华强调,通过可复制的经济模型展现机采棉实效,旨在激活长江流域棉区产业化发展动能。
数字革命:
“银棉汇”平台重构产业生态圈
面对产业链协同难题,湖北长江棉花交易市场打造的“银棉汇”数字化平台交出新答卷。这个集数据、供应、交易等平台于一体的以棉为主的纺织原材料综合服务平台,2024年上线以来已实现撮合成交47万吨、78亿元,自主研发的在线竞价和基差点价系统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以科技、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
“作为扎根荆楚百年的纺织龙头企业,我们正以智能化革命重塑产业基因。”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营销总监刘昌雄展现出产业复兴的雄心。这家百年纺企2018年斥资3.3亿元实施智能化改造,建成国内首个具备24小时无人值守能力的全流程国产智能纺纱系统,其十万锭规模生产线实现设备数控化率98%、万锭用工降至15人等行业突破,荣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在刘昌雄看来,“当国产高端棉纱遇上本土优质机采棉,必将重构华中纺织产业生态”。
与会专家指出,随着头部企业示范效应显现,长江流域正形成“良种攻关+智能种植+数字交易”的产业闭环,为棉花产业向智能化、规模化、数字化的高质量转型注入强劲动能,未来将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种植规模与产业效益迈向新台阶。
(长江云新闻记者 彭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