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足迹|“立规之地”的绿色回响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7年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湖北以水为纲,山水共治,统筹保护与发展,焕新荆楚三江千湖,描绘了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图景。
退垸成岛碧波漾
长江,自巴东巫峡口进入湖北,开启了1062公里的荆楚之旅。来到宜昌枝江,它遇到了“老朋友”——陶家湖。今年,这片湖水彻底变了模样。
陶家湖是枝江市最大的内陆湖,4公里之外就是滚滚东流的壮美长江。湖面上的一座座小岛,曾经是一道道围垸,将湖面分隔成了一块块的渔场,让湖水的生态功能“支离破碎”。而如今,经过系统修复和治理,它们已经成为湖中的生态景观。
“在退垸还湖以前水质都是劣Ⅴ类,现在基本上达到了Ⅳ类及Ⅳ类以上。”宜昌枝江市问安镇覃家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覃德海指着湖面欣慰地介绍。“咱们村民们生活在这里特别幸福!”
重返清澈的陶家湖,见证了长江两岸的绿色蝶变。2018年4月,总书记考察湖北的第一站就在宜昌。那时的枝江,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3万多亩,占据全市水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长久的粗放型养殖,一度让包括陶家湖在内的沿江湖泊遍布围垸、水质不断下降。湖水连通着江水,总书记的嘱托,为枝江市指明了一条绿色农业的发展新路子!
“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后来推广零排放圈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一批设施渔业养殖技术,取得很好的成效。”宜昌枝江市水产服务中心副主任林晨智说。
2022年,枝江启动了集中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及尾水治理,至2024年底,累计治理面积达21961亩。同时,全市累计推广设施渔业400余套,数量和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
“水质好,鱼的品质就好,我们现在主要是把鱼供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宜昌枝江市水产养殖户贺必云告诉记者,“那里的价格比市场价一斤大约高3到5块钱。”
近年来,湖泊的水质有了保证,长江的水质也持续向好。
麋鹿奔腾江豚跃
长江九曲回肠,在荆州石首,迎接它的是一个庞大的麋鹿家族!目前,石首的麋鹿家族已从最初的64头繁衍至3800多头;从单一麋鹿种群发展形成了4个自然野生麋鹿种群。
此外,天鹅洲故道中的江豚数量也在持续增长。湖北长江天鹅州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高级工程师蔡家奇说,“江豚从引进之初的5头,发展到了101头。期间还向外输出过51头。目前仍然保持在75头的种群数量,且每年10%的速度增长。”
今年4月12日,荆州市2025年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举行,现场放流中华鲟苗种20万尾,近五年来,已累计向长江干流放流中华鲟子二代超过100万尾。这几年,荆州累计投入近2亿元,建设中华鲟保种池、繁育车间等基础设施。现在,全国子一代中华鲟有3000尾左右,荆州市约1700尾,占到全国一半以上,成为“中华鲟宝宝”摇篮。
麋鹿奔跑、江豚逐浪、中华鲟嬉戏……这些长江精灵回归的背后,是多年来荆州市梳理“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76家、关停并拆除340处长江干线非法码头的“断腕”之举。
曾经“化工围江”的场景永远成为历史,荆州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越来越多。截至目前,荆州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35家,覆盖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光伏面板等产业,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链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荆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王勇介绍,全市上下发挥借鉴河(湖)长制常态化巡检的成熟模式,建立出一套日常巡查、后期督察、突击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对已完成整改排污口开展“回头看”“后督查”,奋力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新画卷。
水草森林润清江
长江一路向东,流经武汉、咸宁。在横跨两地的湖北“第三大湖”斧头湖沿岸,它会见到一大片由净水植物构成的“水草森林”。
“这是2022年施工完成的项目,我们选定的主要就是苦草、金鱼草、黑草,再加上花叶芦竹,它成活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咸宁市生态环境局水科副科长陈龙介绍,“这些在我们施工的区域快速形成一片生物群落。”
如何与水共生?是每一代湖北人都要书写的生态答卷。对此,武汉江夏、咸宁咸安、嘉鱼三地开展了一场联防联控联治行动。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三地会持续向湖中投放鲢、鳙、草鱼等品种的鱼类,用以捕食浮游生物和过量水草;同时,沿着斧头湖岸线开展水中造林,修复水体生态系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到3月斧头湖水质暂时稳定在Ⅱ类。
大江奔流、不舍昼夜。截至目前,湖北长江、汉江、清江干流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Ⅱ类。目标是到2035年,湖北广泛形成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守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编审:梁延 尚大原
记者:胡禹 王雨湄 张龙
美编:石璐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