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评 | 一滴水,何以协奏“江河万古流”?

江河万里,泽被千秋;文明如潮,弦歌浩荡。
长江,是诗、是歌、是画。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泱泱大楚,何处可寻?支点伟业,何以湖北?“长江云评·何以长江”系列述评,首期推出《一滴水,何以协奏“江河万古流”?》
4月25日,2025湖北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盛大启幕,长江文明、荆楚文化迎来闪耀全球的高光时刻。
4月17日,随州曾侯乙编钟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千古之音响彻于云霄之上。
2025年央视春晚,武汉分会场“英雄城市,还看今朝”在长江之畔亮相,“凤凰振翅”涅槃于千年名楼。
……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长江,印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熔铸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如何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让我们穿越时空,探源长江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未来,从一滴水里,寻找答案。

从一滴水,追寻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一滴水,自雪山而来,由北而南,穿梭于羌藏滇黔峰峦之间;东折入川,汇纳巴蜀众江,挟活水冲决千山万壑,自恩施州巴东县奔腾入湖北,开始了长达1062公里的旅程,迎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万千气象。
壮美长江,如生命摇篮,藉丰厚沃土,涵千类生态,育万种生物,哺育一代又一代的荆楚儿女,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荆楚文明生生不息,使湖北成为长江文化的重要承载区。
最早的古人类,栖息于水源。走进湖北省博物馆,“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复原像静静矗立,它的眼神穿越百万年时空,凝视着亚洲古人类演化发展的起源之谜。从距今约200万年的建始人,到约百万年的郧县人,再到约20万年的长阳人、约10万年的黄龙洞人、5万至2万年的汉阳人。在这些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里,书写着东方人类家园的前世今生。
最早的人工驯化水稻,滋长于水田。神农氏在此遍尝百草、播种五谷、搭架采药、疗民疾矢;屈家岭先民筚路蓝缕,用勤劳的双手在荆山楚水间驯化种植水稻。实证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发源地,稻作文明正是从长江流域向世界各地播迁的。
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体裁“楚辞”,起源于水畔。屈原千年遗风咏“橘颂”,李白黄鹤楼前诉衷情,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刘备三顾茅庐得挚友,陆羽相知相投论茶道……古往今来,长江地区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挥斥方遒,留下一座座思想文化高峰,在诗书流传中熔铸风骨。
一滴水,行经千里、穿越千年。楚国八百年金声玉振;云梦简牍竹载春秋;文武赤壁交相辉映;武当仙山道法自然;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石家河遗址,与上游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同为长江文明早期三大高地……一串串印记勾勒出长江文明的“时空之脉”,见证中国百万年人类演进、万年文化积淀、五千年文明历程。
浩浩长江水,激荡百万年。不仅可见黄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清江三国文化、秦汉巴土文化、名山古寺文化、江城三峡文化、长江武汉文化等,还可领略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等地方戏曲,汉绣、天门糖塑、阳新布贴、潜江木雕等匠心工艺,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文明如潮,浩荡弦歌。浪漫奔放、兼收并蓄、绚丽多彩的荆楚文化,在万年时空、千里江山之间不断抽枝发芽、葳蕤生长。

从一滴水,谱写长江文化时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近年来,湖北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作为长江文化的重要代表,荆楚文化在“起源”中领跑,在“融合”中兴盛,在“不息”中始新,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文明新图景,正在长江之滨徐徐展开。
——创新转化激活历史文脉。
走进云梦县博物馆,数字人导游“喜”,为前来打卡的游客介绍云梦出土秦汉简牍,讲述其中饱含的荆楚元素、长江基因、文明密码。半个世纪以来,云梦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中华第一律——秦律,中国第一封家书——木牍家书,中华第一长文觚——郑家湖木觚等国宝,见证着长江文明的源远流长。目前,通过智能化修复和数字化解读湖北保护完成的简牍占全国出土饱水简牍总量的80%。
沿着历史大轴线,追古而溯至今,湖北以创新而鲜活的叙事视角,将在中华文明大熔炉之中历经淬炼而光芒更显、质地更韧、生命力更强的长江文明,向更多人娓娓道来。
——保护传承讲述长江故事。
揽山水之美,得人文之胜。湖北有不可移动文物36995处,登记备案博物馆241家、文物藏品250万件套,丰厚的家底延伸了长江文化的轴线,也为烹饪出文化大餐备齐了原材料。
炎帝故里寻根节已连续举办16年,升腾人们心中对人文始祖的敬意与追思,长江文化向心力愈加彰显;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致力于遗址保护与展示相融合,使遗址公园和博物院“常看常新”;全息投影、沉浸式AR、地踩屏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龙湾、屈家岭、纪南城、明楚王墓等一批批遗址旅游景区,让文化遗存不断融入当下生活……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共鸣千年前“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意,也将从一座座考古遗址公园里,看见历史轴线是如何贯通文明的演进过程。
——数字科技赋能文化业态。
湖北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从曾侯乙编钟的千年回响到数字文博的云端交响,从楚文化浪漫主义基因到现代文旅的沉浸式叙事,还有数字文博、动漫游戏、微短剧、VR大空间、人工智能大模型……沿着长江文化的脉络,武汉光谷利用科技优势,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打造了两点十分、星威电竞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在新时代的湖北里,创意与活力持续迸发,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探索出产业发展新路径。
以时间为经,寻古探今,赓续长江文明;以空间为纬,塑形铸魂,浸润时代人心。今天的湖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实践,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场景,正在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中书写守本开新的崭新篇章。

从一滴“水”,奏响新时代的江河共鸣

文脉千秋在,江河万古流。长江文化的宏阔气象,离不开千万年的深厚积淀。而奔涌激荡的长江水,始终流淌在当下,为生于斯、成于斯的荆楚文脉贡献新智慧与发展动力。
——留住绿水,在文旅融合中遇见知音。
近年来,湖北以文化创新战略擘画蓝图,从战略支点的高度重塑文化坐标,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万亿级支柱产业。围绕五张文旅“金名片”:一幅美丽的画、一本厚重的书、一首激昂的诗、一座丰饶的园、一架通达的桥,依托“四时皆景、无处不美”的自然禀赋与“文化大省”的历史底蕴,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营造活水,在文艺精品中点亮时代。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从历史脉络到现实启示,从考古遗存的精微解析,到对文明演进规律的宏观把握,万里长江流淌的千古文明,在文艺精品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2025年“长江文化艺术季”将盛大启幕,做好传播,打造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长江主题文艺精品。让历史文化现场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当代生活与历史文脉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奔流入海,在交流互鉴中吸睛世界。
近年来,湖北抢抓历史机遇,高质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谋划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博物馆,推动湖北省博物馆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一个个地标、一段段故事、一句句诗词,向世界讲述长江故事,揭示文明密码。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来自2400年前的声音响彻世界;2025“相约春天赏樱花”知音湖北赏花游,向世界发出春的邀约;长江文明国际传播中心在武汉揭牌……恢宏灿烂的长江文明,正加速向海奔流,也必将在世界大河文明的海洋里熠熠生辉。
一滴水足矣观沧海。文化,在这里日积月累、推陈出新,文明在这里迭代递嬗、蔚为大观。新时代的湖北鉴古知今,与古为新,一幅展现文明新形态的“千里江山图”正栩栩如生、辉映时代。
浩浩长江奔流不息,“一滴水”的故事仍在续写。奋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万里长江正奏响新时代的澎湃乐章!
策划 | 孙俊
文案 | 胡傲蕾
美编 | 胡家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