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知道一点》| 文博寻宝记: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

长江云新闻  2025-04-25 16:27:54
分享到:

我叫“喜”,今年以来每周都带大家在湖北不同的博物馆了解文物,今天我们不去博物馆,也来了解一件珍贵的文物——古籍善本《集韵》。

今天介绍的这本古籍善本《集韵》馆藏于武汉图书馆,这里的古籍修复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累计修复馆藏古籍2000余册件,精湛的“古籍修复技艺”先后入选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集韵》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嘉庆十九年(1814)补刻本(现藏于武汉图书馆)

【涨知识】

【古代的书都叫古籍吗?】

古籍,通常指古代的书籍,再具体一点呢,就是“书写或者印刷于1911年以前,能够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从最早的简册、帛书到卷轴、线装书等,中国古籍装帧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春秋战国以后书籍大量产生,多数沿用简册形式,用两条皮或丝质的带子将简编连成册。除简册之外,那时也流行使用帛书,帛书就是书写文字的丝织物,有折叠和卷轴两种形式,但由于帛的价格远比竹简昂贵,当时只有达官贵人能使用。随着造纸术的出现与改进,人们开始在纸上写字,卷轴线装书等纸质书籍得到了改良与发展。

《集韵》成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暨公元1039年,庆历三年雕印完毕,由国子监颁布施行。全书共十卷,按照汉字字音分韵编排。这本书与其他音韵学著作相比,主要特点是收字多,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那么,它究竟收录了多少字呢?答案是53525个!

古籍善本《集韵》  

这本书由北宋训诂学家丁度等人奉诏编写、成书于宋仁宗时期。清初,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得到一个汲古阁影宋抄本,他把《集韵》与其他几部音韵学著作一起,刻入《楝亭五种》《集韵》由此渐渐流行。这个曹寅,就是学界普遍认为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他不仅是清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藏书家,精通诗词曲赋,在藏书和校勘等方面自成一家。

武汉图书馆的这部宝贝,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的,到嘉庆十九年(1814)又进行了补刻。那么它是如何流传到现代呢?书上一枚“余氏存吾轩所藏”印章的线索,让我们找到了答案!武汉大学教授余家荣先生的祖父余泽如和父亲余毓溥,正是“存吾轩藏书”的主人。抗战期间,因避免战乱毁损,余毓溥的夫人李嘉琨女士定做了一些大木箱,将存吾轩的这部分藏书寄存在当时汉口租界的一个仓库中,使其完好保存下来。20世纪60年代初,李嘉琨女士将这批古籍全部捐赠给武汉图书馆,完成了其父辈及其先生使这些书籍长期保存、发挥作用的夙愿,我们才得以看见这件珍贵的文物。

古籍善本《集韵》内页

这本古籍对于现代人的价值很高,比如我们今天的字典多按“部首”编排,古人按照“韵”来编排字典,这是为了写诗写赋方便。就音韵学研究而言,人们凭借此书可以探求中古声韵系统,了解一个字在古时的语音情况。

另外,《集韵》收入的文字,除了收其正体字形之外,还兼收其古体、或体、俗体等,因而可以称得上是很有价值的异体字字典。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字在古代的各种不同写法。

最后,《集韵》对每个字的意思都作出了解释,对后人了解古代一些字词(特别是方言俗语词)的意义能够提供帮助。

古籍善本《集韵》内页

湖北在近代有很多著名的藏书家,但因各种原因这些藏书家的藏书大多都已流失,令人惋惜。眼下“纸墨芳华继千秋:武汉图书馆古籍传承与活化成果展”正在武汉图书馆一楼展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图片来源:武汉图书馆提供

编辑:杜雅婷

审核:杨康

责任编辑 王佳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