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碎田”变“金田”,公安县黄岭村的生态致富经

江汉风  2025-04-25 14:38:58
分享到:

清晨5时,天边泛起鱼肚白,湖北荆州公安县麻豪口镇黄岭村的小龙虾养殖户刘华已经穿上胶靴、划着小船,穿梭在自家30亩虾稻田间。虾笼浮出水面,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在晨雾中泛着银光。“每天能卖100斤,收入1千多元,到了旺季每天能卖400到500斤。”刘华笑着将虾笼里的小龙虾倒入筐里,身后是连片平整的稻田,田埂笔直,道路宽阔。

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黄岭村紧邻崇湖国际重要湿地和东清河,耕地面积9616亩,田块总数1536块,土地碎片化、零散化情况严重,种稻养虾都得靠肩挑背扛。此外,因地势高低不平,落差最大处达2.85米,导致黄岭村旱涝频发,严重影响产量。

转机出现在2023年,黄岭村以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切入点,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抢抓全域国土整治项目机遇,探索“小田并大田、大户带小户”机制。

黄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龚道平带着党员专班,挨家挨户开“户主会”,动员迁移祖坟、整合土地。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全域国土整治项目,打破组的建制,统一开挖两方沟,虾沟占田面积8%,比传统虾田四方沟节约面积2%。

短短25天,全村平整土地7778亩,田块总数从1536块变成562块,新增耕地面积325亩,最终实现“一户一田”,“插花田”变身方格田,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刘华对这些变化深有体会:“以前抗旱排涝,电费一年就得花5万多元,现在土地平整后,一年电费不到2000元。”

土地集约化,进一步助力生态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站在田埂上,龚道平启动微动力泵站阀门,清水汩汩流入两旁沟渠。

龚道平介绍,过去,直排东清河的种养尾水存在富营养化问题。现在,种养尾水集中排入所在区域排水点,与生态净化沟渠连通,经过水草、螺蛳、鲢鱼等水生动植物净化后再次灌溉,最终实现种养尾水循环利用的目标,“水质清了,虾子肥,稻米也能卖高价。”

2024年,黄岭村完成总排渠、十七渠等8.5公里渠道的清渠洁岸工作,检修涵闸51座,完成低压线路迁改14千米、新增低压线路10千米,保障了全村农田排灌需求。

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让黄岭村的“虾稻连作”焕发新生。现在,黄岭村小龙虾养殖户达565户。其中,养殖大户152户、专业合作社10家,年产值约8200万元。旺季时,村里规模最大的国民水产合作社每天收购、销售小龙虾近7万斤,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每年6月中旬,小龙虾季逐渐进入尾声,村民开始进行水稻种植。黄岭村建设育秧工厂,缩短水稻培育时间,进一步提高效益;同时引进烘干企业,水分温控精准定量,水稻品质显著提高,实现耕、种、防、收、烘五大流程全程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以前种地靠人力,现在插秧机、收割机直接开到田边,省时省力。”村民张永福算了一笔账,“2024年,我家水稻加小龙虾的毛收入超过20万元,种地不辛苦,收入还翻了倍,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变化不止于田间。村民段道坤每天晚饭后都会沿着村里新修的水泥路散步,“以前是泥巴路,现在家家户户通了硬化路,路边还种了花,饭后散散步、看看风景,是我每天最幸福的事。”

龚道平还有更大的计划,借助黄岭村紧邻崇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稻田公园,将沿路民房改造成民宿,吸引游客体验湖岸炊烟和湿地风光。

“黄岭村的日子,肯定会更加红火。”龚道平信心满满。远处,崇湖的晚风掠过新硬化的村道,携着笑语,飘向更广阔的田野。

记者手记:总忘不了村民讲起“碎田变金田”时眼角的微光,那里面跳动着比小龙虾更鲜活的欢喜。当村民指着晚霞里“清渠洁岸”后的水泥路说“这是镶了金边的日子”时,记者突然明白了这场变革最动人的地方,是让土地重新拥有了与人对话的温度,那些曾为旱涝揪心的叹息,终于化作夜色里此起彼伏的蛙鸣。

黄岭村生态致富的答卷,让每一滴汗水都能倒映出完整的笑脸,这是土地与人最温情的对白。

(记者:匡月晴、唐万全、范振宇 通讯员:王文初/编辑:朱佳敏/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责任编辑 姜琪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