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制造”向星辰大海出发
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
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也是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出征之日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
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梦想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源动力
激励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勇攀科技高峰
忠诚铸伟业,逐梦新征程
众多襄阳企业在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征程中
数十年磨一“器”
为大国重器飞天保驾护航
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28秒,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9分钟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任务中,来自襄阳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简称航天四院42所)提供了逃逸火箭发动机推进剂配方、飞船密封件等多项“硬核科技”,护航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
科研人员研究逃逸发动机推进剂配方。
载人航天工程的特殊之处,在于必须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火箭发射后的120秒内是火箭发射任务最危险的时刻。一旦发生意外情况,逃逸系统的主发动机将点火工作,以高达70余吨的推力,在2秒内把飞船“拽”到1500米开外,帮助航天员逃生。
至今,中国载人航天器的逃逸塔从来没有实行过逃逸功能。但是,我们必须确保它的绝对可靠。
航天四院42所研制的推进剂配方,让分离发动机可靠性最高可达99.99%,比主推火箭高出0.99%,成为火箭发射可靠性要求最高的分系统。
科研人员检验密封件产品。
航天四院42所提供的神舟飞船密封件产品,成功经受了地面8万次的疲劳试验,并通过-90℃到200℃高低温交替变化等严苛环境的考验,满足在轨时间不少于25年的长寿命要求,从实验舱发射到正式载人运行,再到与空间站系统的成功对接与分离,一次次成功护航空间载人往返飞行任务。
自1998年成功竞标神舟一号(试验船)密封件项目以来,航天四院42所便承担了“神舟号”飞船返回舱及轨道舱结构与机构用密封件研制生产任务。从神一到神十九,航天四院42所已为飞船总体单位提供密封产品数万件。
作为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配套产品承制单位之一,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承担了航天员失重防护系统(包括套带,企鹅服)、航天员应急救生系统(包括抗浸防寒服,救生物品包和救生船)等五项产品的研制工作,为航天员执行空间站任务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防护装备展示。
2024年12月16日18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航天四院42所研制生产的排氢燃烧系统点火装置,点燃此次火箭发射的“第一把火”。
科研人员检验排氢燃烧系统点火装置。
航天四院42所研制生产的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排氢燃烧系统点火装置,可以在火箭氢氧发动机工作前2-3秒内点燃火箭发射的“第一把火”,利用燃烧产生的高温、高速燃气金属粒子流,来消除火箭发射前排出的大量低温氢气,以保证运载火箭发射的安全性。
2024年12月4日12时4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海哨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升级版”快舟一号甲火箭的首次飞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山重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江山重工研究院)研制生产的运载火箭运输发射装置成功助力本次发射任务,这也是该装置在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中的首次应用。
江山重工研制的运载火箭运输发射装置。
在发射任务中,江山重工研究院研制生产的运载火箭运输发射装置成功完成了火箭的机动快速转场运输、保温、起竖、发射、撤收等动作,各项设计指标得到充分验证,完全满足低成本商业发射需求。
襄阳企业好样的!据记者所知,襄阳共有航空航天企业20余家。除上面介绍的,还有制作火箭喷射口、航空机电系统等“硬核科技”企业,一起组成我国搏击苍穹的“襄阳力量”。
逃逸塔是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逃逸装置,也被称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在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航天四院42所逃逸火箭发动机推进剂配方研制团队,倾听他们守护“生命之塔”背后的故事。
百折不挠研制“中国配方”
记者在航天四院42所展览室,看到了被誉为“生命之塔”的展示模型——载人飞船发射时,运载火箭顶端好似避雷针的东西。
航天四院42所逃逸火箭发动机推进剂配方研制负责人刘学介绍,载人航天工程的特殊之处,在于必须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火箭发射后的120秒内,是发射任务最危险的时刻。一旦发生意外情况,逃逸系统的主发动机将点火工作,以高达70余吨的推力,在2秒内把飞船“拽”到1500米开外,帮助航天员逃生。
“至今,中国载人航天器的逃逸塔从未启用过。但是,我们必须确保它的绝对可靠。”刘学说,“航天四院42所研制的固体推进剂配方,让分离发动机可靠性达99.99%,成为火箭发射可靠性要求最高的分系统。”
逃逸系统被公认为火箭研制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逃逸系统发动机固体推进剂配方研制更是难上加难。刘学在回顾前辈们的攻坚故事时说,“虽然难度和风险空前,但我们决不能在先进技术上输了国家安全的未来。”
新型配方的合成方式千变万化,根本不可能一一试验。在成百上千的材料中找到性能最优的一种,航天四院42所“磨炼”了多年。
1993年,航天四院42所接到载人发射逃逸发动机推进剂配方的研制任务。“这是从一无所知开始的艰难摸索。”刘学回忆。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航天四院42所科研人员拿出了三种技术方案。1995年4月第一次试车,逃逸发动机喷管烧穿,试车失利。科研人员在一个月时间内,研究获得新配方的主要性能数据。
1995年秋天,首发逃逸主发动机再次点火,发动机在试车台“硬挺”3.2秒,推进剂研制宣布成功。“中国有了自己的固体推进剂配方。从此,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究大步向前!”航天四院42所第一代配方研制专家李谨卫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激动不已。
青春力量激荡航天一线
粒粒“尘埃”,如何转化为最强动力?
在航天四院42所,记者见到了正在为神舟飞船后续任务制备的火箭推进剂关键原材料——一种红色的粉末。配方制备负责人李华调侃道,他们每天过的都是“与红色粉末接触的日子”。
固体推进剂关键原材料制备条件极其严格。每年吨级的用量,都是在小型的马福炉里反复上料、烧制完成的。
“材料非常细腻,来到过筛工序,需要穿上厚厚的工作服、佩戴防尘口罩,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李华说,忙完脱掉防护服后,常常发现浑身都被粉末染红了。
十多年来,航天四院42所承担推进剂配方研制任务的专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待到“神六”逃逸系统发动机装药研制任务开始,航天四院42所把“接力棒”交给了年轻人。
当时,技术人员刘学经历过多种型号的配方研制,又多次参加了系统论证,负责“神六”逃逸系统发动机装药的技术把关和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学一头钻进研制文件,反复研读每一个配方参数和相关性能指标,把相关数据“啃”了个遍,将每一项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工艺要求“刻”进了大脑。
每一次装药,原材料批次都不尽相同。刘学根据原材料检测指标重新计算,最终确定装药的工艺参数。在装药现场,他全程跟踪,对关键环节、关键部位重点把关,协作解决出现的各类技术和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走向新阶段,航天四院42所的研制任务更加繁重。记者见到青年技术员侯斌时,他眼里布满了血丝。
在本次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保障任务中,侯斌需要经常到发动机装药工厂开展技术保障。为节省通勤时间,侯斌白天在航天四院42所完成工作,晚上乘火车直奔目的地。完成保障任务后,又乘坐最晚一班的火车赶回襄阳,第二天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侯斌说,航天四院42所以青年科技人才为支撑,打造课题攻坚10个“天”字号党员突击队,建起了成长梯队,青年人可以在这里逐步成长为专家人才。
从固体推进剂研发,再到正推火箭发动机新型配方、神舟飞船舱体密封系统的研制,航天四院42所的技术和产品涉及“箭、船、站、服、员”五大系统。目前,该所正依托核心技术,布局新兴产业链,丰富民用产品品类,融入经济发展“主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