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7年,“只此青绿”!荆州何以如此惊艳?

江汉风  2025-04-25 10:01:27
分享到:

编者按: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荆州港码头登上轮船,顺江而下,察看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亲切指出“荆州很美,看起来很漂亮”,嘱托“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牢记嘱托,荆江回响。荆州儿女用勤劳和智慧,在荆江两岸绘就了一幅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

今起,荆州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推出“荆州市长江大保护纪实”和“春风又绿荆江岸(第七季)·家在山水间”特别报道,全面展示新时代以来荆州保护长江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敬请关注。

时值人间四月天,登临荆江大堤,静看江流蜿蜒东去,漫江碧波令人心旷神怡。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荆州乘船考察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荆江岸边绿意葱葱

7年来,600多万荆州人民牢记嘱托、久久为功,奋力绘就“万里长江 美在荆江”新画卷。

一江碧水  两岸繁花

草长莺飞时,春色满江畔。沿着滨江绿道,走进沙市区柳林洲生态公园,郁郁葱葱景观错落有致,露天运动场、室内活动场馆等串珠成链,这个“临江、近江、见江”生态公园,已成为荆州人心目中的“莫奈花园”。

图片

市民在柳林洲生态公园露营休闲

然而,就在2016年之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厂房废弃、码头密布、砂石遍地、污水横流……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荆州闻令即动,在全省率先推行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全面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也是在长江柳林洲段江岸,一座有着83年历史的油库,在送走最后一罐油后永久关闭,并在拆除违建、生态修复等一套岸线综合整治的组合拳之下,这段江岸逐渐脱胎换骨,迎来新生。

九曲荆江的两岸大地上,如柳林洲这样实现生态蝶变的故事不胜枚举。

图片

候鸟在洪湖湿地自由飞翔

“浪打浪”“鱼米香”的洪湖,此前也因围湖造田、无序养殖,一度被“竿连竿”“网连网”而割裂,生态严重受损。随着实施长江大保护,洪湖大湖围网区域重现湖光,渔民上岸转型为湿地守护者,洪湖再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青头潜鸭50余只、占全球数量的5%,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花脸鸭4000余只,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野莲恢复面积达4万余亩。

今年4月12日,荆州市2025年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举行,现场放流中华鲟苗种20万尾,近五年来,已累计向长江干流放流中华鲟子二代超过100万尾。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极危物种,也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2021年荆州市成立中华鲟保护中心,挂牌农业农村部中华鲟保护基地,正式入列“国家队”。这几年,建设中华鲟保种池、繁育车间等基础设施,现在,全国子一代中华鲟有3000尾左右,荆州市约1700尾,占到全国一半以上,成为“中华鲟宝宝”摇篮。

图片

位于石首的长江天鹅洲,成群麋鹿结伴嬉戏,白鹭在空中起舞,江豚在水中逐浪;再看洈水国家湿地公园,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安逸繁衍生息;目光转至荆州区菱角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重回栖息地……江山精灵越发青睐荆州大地,成为荆州生态改善和水域功能修复的力证。

产业焕新  发展升级

在石首市博物馆,湖北仙鹤生产的第一张纸被珍藏。这张可用于电子产品、显示屏幕、电容电解、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纸张,填补了湖北大型特种纸生产空白,补齐荆州高端造纸短板。

现代造纸是荆州市优势产业集群,如今以绿色破题,用创新答题,发展新质生产力,荆州市造纸业产业步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崛起产业发展新势力。

图片

山鹰华中纸业有限公司是公安县近年引进的工业投资项目,打造以废纸为原料的包装纸生产基地,集热电厂、蒸汽供应、污水处理、给排水等配套设施为一体。一期3条合计年产140万吨造纸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是目前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工业用纸生产基地。现在,公安县形成了以山鹰华中纸业为主导的原纸一级生产线,以新创纸业为代表的纸板二级生产线,以开元包装、联晟包装、安腾软包装等为代表的包装三级生产线,从纸浆到瓦楞纸板再到纸箱的循环造纸全产业链集群显现。

恢复发展芦苇产业,以芦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依托,石首市引入仙鹤纸业,成立公司共建原料基地,还引入首鼎、泰禾源等芦苇深加工企业,逐步形成特色荻笋农产品加工、特种纸、生物炼制提取基础化工原料等产业,预计每年可消纳芦苇20万吨,同步带动监利、洪湖、湖南岳阳等长江和洞庭湖洲滩恢复芦苇种植,产业链带动效应开始显现,真正实现芦苇全生命周期综合循环利用,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

图片

“十四五”末,荆州将形成制浆、造纸及加工、销售、物流等全产业链,产品包括工业包装纸、生活纸、文化纸、特种纸等主要纸品,带动包装、印刷、电镀、物流、电商等下游行业发展,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江两岸,向新而兴。如今,荆州大地上,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交织成片,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正进行深刻改革。

2018年,国家实施“关改搬转治绿”。荆州启动实施绿色智能引领工程,制定工业节能减排、化工产业绿色安全发展等专项政策,全面完成76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同时,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推动化工产业加速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转换。

走进湖北先导公司,一派繁忙景象扑面而来。这是荆州转型发展期间引进企业,其即将投产的锆铪材料产品品质领跑全国,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合金及半导体等领域。

近年来,荆州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越来越多,曾经“化工围江”的场景永远成为历史。

截至目前,荆州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35家(其中上市公司5家),覆盖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光伏面板、功能性硅烷、石英纤维、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横空出世”,依托得“中”独厚、铁水联运的交通区位优势,初步形成从废旧物质一级回收、区域分拣到原料初加工、成品制造的全产业链;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链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水润荆楚  业兴民安

在荆州区浅山美术公园,50多岁的村民陈义琳正在给树木剪枝修形。2018年公园开建时,她就在此打零工,曾经她手中赖以生存的稻谷,变成了现在灿烂绽放的樱花、红枫。

“离家近,工作灵活,不耽误种稻谷,也不耽误接送上下学的孙子。”陈义琳说,工资按天结算,学会园艺这门手艺,还能去附近的园林打工,综合收入比过去单纯种田翻了倍。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太湖港灌区新建扩建工程,让生态环境更美好;推进全域国土整治项目,把村民手中的零碎田地集中起来,办大事、挣大钱;实施能人回归工程,激励引导乡贤回乡创业。

投资1.2亿元修建浅山森林美术园,不仅带来土地流转收益,还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每年发放工资300万元,村集体收入年增加10万元。

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荆州市建设了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美丽乡村,让沿岸村庄风貌和百姓生活日臻美好。

长江千年奔腾不息,滋养着沿江世代人民;长江文明绵延不断,吸引着八方来客。

4月18日,第七届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大会在湖北省松滋市洈水景区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车手、游客及本地市民近万人,50多家房车及户外运动装备企业参与,100台新款房车亮相。

图片

昔日的臭水沟烂泥湖,如今已成为旅游胜地。2016年松滋市启动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建设,围绕区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先后实施了稻谷溪生态湿地公园、城南收储地、南海水产养殖场退渔还湖、三垸和戈井潭片区退渔还湿等双征项目,征收土地9300余亩,征房516户,收储发展用地5000余亩,并开展了城南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工程、河湖连通工程、幸福渠综合整治、蒿子港及中槽沟整理等项目建设。随后,又建设环湖旅游公路,修复南海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完善环小南海路网结构,形成生态保护走廊和旅游观光道路。

汽车(房车)露营大会上,80辆房车列队洈水大坝,向荆州古城进发,途经松滋稻谷溪景区、荆州古城、松滋小南海湿地公园等打卡点。延绵的水域,如同流动的画卷,聚集游客,促进体育赛事和文旅消费联动。

随着生态持续变好,荆州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激活。近年来,荆州市相继建成方特东方神画、园博园、楚国八百年等重大项目,举办楚文化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让荆江的人文特质、时代价值将更加彰显。

江流不息,发展永继,这片流淌着千年文明的土地,必将以更澎湃的动能书写新时代的“长江答卷”。

(记者:刘娟、刘蜜、黄思明 通讯员:李平 摄影:孙人龙、叶力铭、张梦瑶 编辑:向倪僮)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责任编辑 姜琪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